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心书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图书馆>>心书精选>>正文
 
 
 
心理学解答30岁——52天塑造阳光心态
2013-04-11 16:53  

 

 

编辑推荐: 

感觉现在的状况很糟糕了吗?觉得自己的工作太无聊吗?害怕付出爱吗?

而立之年是人生最艰难的时期,重复的生活、梦想的渺茫使得你难免对生活有些灰心。但你要知道,其实我们都拥有治愈自己的复原力。韩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金惠男教授告诉你,良好的心态成就幸福人生,请相信自己的力量,放开脚步大胆往前走。

没什么可怕的!你才30岁,一切皆有可能!

 

容提要: 

这是一本告诉读者如何调整心态,顺利度过三十几岁这段时间的心灵成长图书。不仅帮助读者了解为何有压力,更提供了消减压力的实用方法。

全书共由52篇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文章组成。章前引言令人深思,启发读者细细省读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章后 “塑造好心态练习”具有实操性,帮助读者模仿练习,减轻压力、释放压力。

读后便知,这不单是一本调整心态的实用书,也是一本探究生活哲理的心灵哲学枕边书。

 

★作者介: 

金惠男:1959年出生于首尔,毕业于韩国高丽大学医学院,曾任国立首尔精神医院精神分析专业医生达12年之久。现任首尔大学医学院特邀教授,韩国庆熙大学、成均馆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医学院外聘教授,Nanoori医院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作者首次运用心理学理论剖析三十几岁人的心态,广受大众欢迎,并于2006年荣获“韩国精神分析学会学术奖”。主要著作有《我真的爱你吗?》《30几岁的问号》等。

 

书评 

-         把书买回家后,我躺在床上一直看到半夜1点多,虽然睡眠时间不够,但第二天早晨我的精神格外地好,真是好久没有这么轻松地来上班了。原来心态是如此重要!

-         书的语言虽然不像小说那样优美,但句句说到人的心坎里。尤其是“停止取悦他人”“没有人会读心术”“不要给别人伤害你的机会”等内容,真的叫人受益匪浅。

 

★目 

 

如何更爱自己——珍惜人生

1 人生任何时候都可以从头再来

2 任何人都可能发生任何事

3 卸下冷嘲热讽的面具

4 不要做失去好奇心的行尸走肉

5 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

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学会真诚

19  停止取悦他人

20  拥有两个可以陪你哭泣的朋友

21  面对爱情,请不要轻言放弃

22  相爱当然是好,不爱也并不奇怪

23  谁都会有负性情绪

……

如何幸福地拥抱成功——创造快乐

35  四十岁之前努力培养幽默感

36  满怀激情地生活吧

37  你已经拥有重新开始的力量

38  一无是处也是一种优势

39  做事要全身心地投入

……

★    与插图 

 

任何人都可能发生任何事。

大部分人都认识不到一个简单的真理,那就是生活是艰辛的。人们总以为生活很轻松,没什么大不了,于是一遇到问题和困难,就会抱怨生活太残酷。

我刚得知自己生病时,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为什么偏偏是我?”我实在想不通,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会遇到这种不幸。我一直努力地生活,没有犯过任何大错。虽然我也经常在电视或电影上看到有人得了不治之症,但那都是别人的故事,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呢?至少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可以躲过这类不幸的。……

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一旦发生某个事件或问题,我们会想知道它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预防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实在找不到外部原因时,我们就会从内心寻找原因。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藏在内心的负罪感,于是就会认为这个事件是对自己平时怀有的负性情绪或邪恶想法的惩罚。

另外,相信“自己绝对不会发生这种事”的人,就跟幼儿时期相信自己是最受老天宠爱和保护的小孩一样。相信老天会像父母一样,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保护自己。然而突如其来的不幸会彻底粉碎这种信念。这时人们会不禁感叹:“为什么你不再保护我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可能发生任何事。说得再残酷一点,你现在就有可能遭遇非常糟糕的事。这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或者是你哪里不好,也不是因为你没有资格得到爱。这只是因为人生本就如此,你永远无法预知何时何地会发生什么事。

序言

任何人都可能发生任何事

 

 一天,一位略显孩子气的女人来到我的咨询室。她说她到了30岁以后内心开始彷徨,但是读完我写的《30几岁的问号》之后,心里的症结解开了许多,所以觉得很有必要接受一次心理咨询。虽然她没有经过预约就直接找上门来,但毕竟来者是客,我也不方便就这么打发她走,于是我给她倒了一杯热茶。

她端着那杯热茶,静静地坐着一言不发,很久之后突然哽咽着对我说:“医生,我有很多话想要问你,就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她看起来疲惫不堪,所以我任由她尽情地哭。大概过了30分钟,可能心情稍稍平静了一些,她止住哭泣说道:“因为讨厌自己露出软弱的样子,所以总是忍住眼泪不哭。可是这之后就真的哭不出来了,最近五六年来从来没有哭过。但是今天看到您以后,眼泪突然就止不住地流,初次见面就这样,真是不好意思……”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没关系。想哭就哭吧。”

这是我的肺腑之言。让30岁的她大哭一场,是那时我唯一可以为她做的。

出版《30几岁的问号》这本书之前,我见了很多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因为我想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而烦恼,为什么感到疲累。然而,听完他们的故事,我慢慢失去了出书的信心。因为他们每个人的处境都各不相同,烦恼也各不相同,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把这些故事完整地写进书里。而且他们比我想象中更疲惫、更辛苦,我也不确定究竟应该对他们说些什么。

然而,该书出版之后,许多读者纷纷来信说从书中得到了许多安慰。刚开始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精神分析专治医师,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但是一段时间过后,随着读者数量的增多,我的心也变得越来越沉重。我深深地体会到,原来30岁时活在这片土地上是一件那么辛苦的事,这让我不禁对他们心生怜悯之情。

30岁的人在心理上还未长大成人,但是却被强行要求独立自主,不得不面对冰冷的现实。他们依然会害怕受伤,不敢独自做出重大的决定,但是一旦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就会遭到批判。他们不愿被人们发现自己脆弱自卑的一面,于是关上心扉,空虚和寂寞乘虚而入,让他们的内心无比彷徨……正当我考虑还能做些什么,才能帮到他们的时候,我看到了读者的反馈,读者反映他们为没有具体的实际操作指南而感到遗憾,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我决定开始写作《心理学解答30岁》。

事实上,精神分析不会针对任何心理问题给出标准答案。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答案都各不相同,所以不可能存在唯一的正解。然而,精神分析师会在倾听患者故事的过程中,和患者一起寻找问题的原因,使患者对病因领悟。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了解到自己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决定在《心理学解答30岁》中,首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一起分析和思考30岁的年轻人必然会感到彷徨的各种理由。其次,又根据想得到具体解决方案的读者要求,选取了一些渡过“30岁大河”的实践方法。我试着从读者的角度思考,心中反复自问:假如我回到30岁的话,我会怎样生活?我会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我的不足之处在哪里?我忽略了什么?如果我的子女到30岁而感到内心彷徨的话,我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当我迈入40岁的门槛以后,蓦然回首,遥望我的30岁时,才发现自己就像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作业。30岁的我总是考虑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爱和认可,所以无暇真正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时刻感到焦虑和不安。我担心如果工作不能出色完成就会遭到淘汰,终日忐忑辗转。等到要生儿育女时,我又担心如果工作和育儿并行,不仅会把工作搞得一团糟,而且又不能好好养育孩子,因此无法享受养育孩子的乐趣。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时的我可以活得更开心、更幸福、更爱自己,但是却被惯用的固定思维压抑着。

如今,不知不觉间我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对我来说,30岁已经无法重来,所以我真心想对那些30岁的年轻人说:三十几岁,不要像我一样总是说“我应该……”,你要大胆地说“我想要……”或是“我做了……,所以快乐”。千万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应该……”的观念是正确的。假如你还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得到些什么,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你才三十几岁,请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就算你的生活不如意或遭遇了不幸,你也不能就此一蹶不振,因为人生本来就有可能发生任何事。解决遇到的问题,化解产生的矛盾;跌倒了就重新站起来,感到累了就借别人的肩膀休息一下再出发,这便是我们的人生。

感觉现在的状况很糟糕了吗?你应该为没有遭遇更加糟糕的状况而庆幸。觉得自己太内向而感到害怕吗?这不是问题。“内向的性格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观点只是一个误区而已;觉得自己的工作太无聊吗?其实我们对喜欢的工作也有感到厌倦的时候;自己的弱点太多了吗?与其改正弱点,还不如强化优点;害怕付出爱吗?那么就请你暂时休息一下。相爱是一件好事,但是不爱也并不奇怪;如果这还不足以令你鼓起勇气前进的话,那么请允许我送你一句话:

“人生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来,你已经拥有了重新开始的神奇力量!”

爱情失意、事业受挫、前途渺茫……或许现在的你正深陷于挫折和绝望的泥沼。然而,请不要忘记上天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苦难和伤痛,但同样也赋予我们克服它们的力量。因此,虽然你现在经历着的痛苦似乎看不到尽头,但你要相信伤口总有治愈的一天,你一定会重新站起来。请相信存在于你内心的这股惊人的力量。请你将这股力量作为你坚实的后盾,迈步大胆向前走。刚刚30岁的你,一切皆有可能。希望你到了我的年纪时,能带着幸福的笑容说:“此生无憾!”

如何更爱自己,珍惜人生

1

人生任何时候都可以从头再来

从现在开始,我要留心观察我的人生。我将不再随波逐流,我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果断地扭转生活的方向盘。

 

人们通常认为一旦过了30,无论重新开始做什么,都已经太晚了。一方面因为别人远远地走在前面,只有自己落在后面,因此倍感焦急;另一方面又认为不管怎么努力,也很难缩短和别人已经拉远的距离。爱情也是一样。人们认为过了30,爱情也就结束了。轰轰烈烈的爱情只存在于遥远的记忆中,现在只要求满足适当的现实条件,不再奢望爱情。

 

认为重新开始为时已晚而自暴自弃的人存在着一种“成功情结”。有成功情结的人,认为只有先于他人成功,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爱。所以,他们无法忍受比别人落后,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行。

可如果这样的话,就应该比别人更加努力才行,为什么还要自暴自弃呢?仔细省视他们的内心,我们能够发现他们害怕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担心即便重头开始,最终也会因为能力欠缺而遭到失败。因为如果付出努力,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那只会让自己无能、不够聪明的事实暴露无遗。所以,他们干脆为自己辩解,将一切归咎于“一切都太晚了,没办法。”

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一样,因为担心再度遭到拒绝和伤害,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害怕被证实是一个没有人喜欢的人、总是被人拒绝的事实,于是拿“太晚了”当借口,干脆放弃爱情。他们认为这是维护自尊心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可是,请不要再说“太晚了”。就算躲到这句话的后面,状况也不会发生改变,你的挫败感和绝望感也不会就此消失。人生任何时候都可以从头再来,请相信这句话!世界上有很多因为事业失败企图自杀但最终东山再起的人;也有走入歧途但又重归社会的人。这些人不都在证明这一点吗?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超强的意志力吗?不!如果收起“太晚了”这个借口,那么人生就能够借助小小的努力重新开始。

2

任何人都可能发生任何事

 

大部分人都认识不到一个简单的真理,那就是生活是艰辛的。人们总以为生活很轻松,没什么大不了,于是一遇到问题和困难,就会抱怨生活太残酷。

 

我刚得知自己生病时,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为什么偏偏是我?”我实在想不通,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会遇到这种不幸。我一直努力地生活,没有犯过任何大错。虽然我也经常在电视或电影上看到有人得了不治之症,但那都是别人的故事,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呢?至少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可以躲过这类不幸的。

 

人们在遭遇意想不到的不幸时,往往会问“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这样问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大盲点:第一,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或疾病是一种惩罚;第二,下意识地认为不幸只会发生在他人身上,而自己可以平安无事。

 

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一旦发生某个事件或问题,我们会想知道它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预防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实在找不到外部原因时,我们就会从内心寻找原因。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藏在内心的负罪感,于是就会认为这个事件是对自己平时怀有的负性情绪或邪恶想法的惩罚。

 

另外,相信“自己绝对不会发生这种事”的人,就跟幼儿时期相信自己是最受老天宠爱和保护的小孩一样。相信老天会像父母一样,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保护自己。然而突如其来的不幸会彻底粉碎这种信念。这时人们会不禁感叹:“为什么你不再保护我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可能发生任何事。说得再残酷一点,你现在就有可能遭遇非常糟糕的事。这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或者是你哪里不好,也不是因为你没有资格得到爱。这只是因为人生本就如此,你永远无法预知何时何地会发生什么事。

 

 

3

卸下冷嘲热讽的面具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真正应该害怕的是那些虽然拥有一双眼睛,却不懂得欣赏美好的事物;虽然拥有一对耳朵,却不懂得聆听优美的音乐;虽然拥有一颗心,却无法理解真诚,从来不会感动,甚至无法燃烧内心热情的人⋯⋯

 

饥饿的狐狸在路上偶然发现了一棵葡萄树,树上挂满了一串串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狐狸开心得不得了,跳起来想摘葡萄吃。可无论它跳得多高,就是吃不到葡萄。尽管如此,饥肠辘辘的狐狸还是不甘心,拼命地跳啊跳。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狐狸不断失败,最后只好选择放弃。狐狸非常生气地说:“哼,谁会吃这种酸葡萄!”后来,一只狗经过这里,它也开始上蹿下跳,想要摘葡萄。

看到这个情景,狐狸在内心暗暗嘲笑那只狗:“真可笑!居然为了又酸又难吃的葡萄跳上跳下。怪不得只能在人前摇摇尾巴。”

 

不出所料,那条狗最终没能吃到葡萄。没过多久,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开始啄食葡萄。

 

狐狸觉得乌鸦很可怜:“一天到晚飞来飞去,还只能吃这种东西,难怪长得那么小、那么黑。这么活着有意思吗?”

 

狐狸心里虽然是这么想,但是却无法阻止饥饿的肚子发出咕噜咕噜的叫声。

 

我对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稍微做了一点改编,这里比较有趣的是狐狸的态度变化。一开始狐狸迫不及待地想吃到葡萄,但当它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也吃不到葡萄时,并没有责备自己的跳高能力,反而贬损葡萄,说那是酸得要命的东西,谁也不会吃。

 

之后,狐狸又以冷嘲热讽的态度蔑视其他想要葡萄的动物。首先,它将自己的不足之处投射到狗身上,借此来讥笑没吃到葡萄的狗。另一方面,它又对啄食葡萄的乌鸦感到嫉妒。于是,狐狸将乌鸦也贬得一文不值,以此证实自己和乌鸦不一样,不屑于吃葡萄。

狐狸很好地反映出了犬儒主义者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冷嘲”顾名思义就是冷冷地嘲笑。用冷冰冰的态度大肆嘲笑,而且潜意识里不相信人类是善良和真诚的。

4

不要做失去好奇心的行尸走肉


从“过去”中学习,在“现在”里生活,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重要的是绝不停止提出问题。好奇心本身就是存在的理由。

 

某些人每次与人见面的时候,都会用厌世的语气说“活着太没意思了”。他们总是抱怨今天与昨天毫无二致,遇到的人也大致相同,生活实在无趣。有时候,这些人还会问“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吗?”但他们其实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等到真的发现有趣的东西时,他们又会说“那个有什么意思啊?”说完就不再关注。他们把自己困在极度的虚无主义中。

 

这些人对任何事情不再抱有好奇心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想看到丑陋的自己与无法满足的现实之间的差距。他们想得到的是华丽而精彩的生活,可现实却无比残酷。于是,他们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再也提不起兴趣,收起了对世界的所有的好奇心。结果,他们眼中的世界就变成了毫无趣味、不需要了解和学习的地方,而他们自己也变成了感觉不到任何欲望的行尸走肉。

 

我们的好奇心萌动时,会对一切东西产生兴趣,这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最好能让时间停止下来。相反,在我们痛苦得找不到出口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好像被关在一个无形的监狱里一样。为了逃避痛苦,有些人干脆摈弃了对时间的感觉,这样就不再对时间感到厌倦。对这些人来说,已不存在时间的流逝,世间万物都原封不动,所以他们实际上也不再是这个世界上的人类了。

 

你是否想早点变老?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你就收起对世界的好奇心。失去好奇心的那一刻,你就会变成来日无多的老人,也不会再有任何欲望。

 

我们希望看到什么,世界就向我们展示什么。如果你对周围的人一直存有好奇心,那他们每天都会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乐趣而投身其中,那世界就会赐给你所需要的东西。这样,不仅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令人兴奋的,而且这个世界就能让你成为一个更具创造力的人。

5

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不要总是和其他人做比较!他们是他们,我是我。我才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为什么要跟别人比较而自讨没趣?别比较了!这世界上本没有没用的人,只有当你觉得自己很没用时,你才会变成没用的人。

 

我们接受到的学校教育是:世界是公平的。但处在这个社会中,过去的经历告诉我们,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人出身豪门,很早就开始发迹;有人靠父母关系,很容易就找到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好职位。与此相反,有些人身处艰难环境,无论他如何努力也无法摆脱这种糟糕处境。就好像一场宣扬“公平”的马拉松比赛,一开始就把出身好的人安排在最前面,而出身不好的人却被安排在最后面。

 

没错,这就是现实。人人都想世界是公平的,但这只是梦想而已。所以有很多人可能会抱怨:“为什么老天总是如此捉弄我?我为什么总是要做强者的配角?其实我只要稍稍走运一点,也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来,也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但是,即使你不停地抱怨命运不公,总是借酒消愁,可到了第二天,太阳还会和昨天一样升起,你还是要面对现实。

 

反复怨叹命运没有一点好处,抱怨无异于抛弃了用来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而且一味地抱怨命运,可能说明你在潜意识里想为那些力所能及但又不去做的事情寻求辩解与借口。

 

无论命运如何,我们每时每刻都站在选择的岔路上。无论是努力开拓人生之路的人,还是觉得逃不出既定人生枷锁的人,都无法逃避面临选择的那一刻。尽管起点或许不同,但是都会因你的主观愿望以及你所付出的努力而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的努力与瞬间的选择,可能会左右人生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有的人遇到好父母,也会变得不幸;而有的人白手起家,终究也能获得成功。

 

你还要想到,有时候状况可能比现在还要糟糕。你可能出生在一个更贫穷的家庭,遇到更坏的人,遭受更重大的失败。所以,比起更糟糕的状况,你现在的处境是多么值得庆幸啊!

6

不要让过去支配现在


昨天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今天的生活。而明天的生活又取决于今天怎么生活。人生的每一天都会遇到新的机会,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把握机会,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创造机会。没有必要纠缠过去。

 

“我当时怎么会那么傻呢?”

 

回顾过去的岁月,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感到后悔。每当这时,我们一方面感到难过,另一方面又对自己很生气。后悔是既痛苦又甜蜜的,因为“如果当时我没有犯下那个错误的话⋯⋯”的这种假设法让我们以为也许可以挽回错误的过去。

 

“当时如果没有那件事的话,我肯定会过得更好。”

 

后悔中隐含着这样一种想法:我们想象如果不是因为过去的琐碎失误,现在就会大不一样,我们企图恢复受伤的自尊。可在这种情况下,过去会变得比现在和未来更加重要。因此,活在后悔中的人就是拿现在和未来做担保,试图改变已经消逝的过去。

 

这就是一心想要扭转错误的过去,而不能活在当下的人们的心态。大部分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人都属于这一类。在治疗这类患者的过程中,我一直感觉他们在穿着巨大的宇航服生活,宇航服里面装满了过去痛苦的回忆。然而,患者从来不曾想过脱掉宇航服,只是因为不安和恐惧而瑟瑟发抖,纠缠在过去中不能自拔。只要脱掉航天服就能够享受新鲜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还能认识新的朋友,然而他们拿不出这种勇气。

 

我有一个患者,她的父亲非常粗暴,所以小时候的她总是伤痕累累,结果后来她和一个与父亲一样粗暴的男人相识并结了婚。据说,很多时候,拥有酗酒者父亲的女性交往的对象也是酗酒者。这些人都是穿着“过去”这套宇航服生活着的人。骇人的事件如同重复标记(repeat mark)那样重复出现,主要是因为内心受伤的小孩正使尽浑身解数,努力想要成长。

7

爱上生活的每一道伤疤

 

如果你是一位没有悲伤与悔恨的女子,我就不会如此的爱你,我不可能会喜欢一个从不失误、从不犯错,一次也未曾落后于别人的人。这种人的美德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因此也就没有任何价值。这种人看不到人生的魅力。

 

我的膝盖上,至今还有小时候玩耍时受伤留下的十多个伤疤。看着这些伤疤,我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想起当年的往事。我在玩飞机降落伞游戏时,膝盖不小心撞在楼梯角上,伤口深可见骨。小朋友们当时吓得脸色发白的景象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记忆里。而另一个青色的伤疤,则是我拿着铅笔奔跑时突然跌倒,铅笔头戳进膝盖里留下的。爸爸把铅笔头拔出来后,责备我太冒失了。至于膝盖正中长得像地图一样的大伤疤,是我在摔倒后弄出来的。当时我不小心用错了药,把治烧伤的药膏抹在伤口上,后来伤口化脓,发烧好几天,连学也没上。好了之后,膝盖上就留下了伤疤。当然,那次我也挨了妈妈的骂,她责备我不该胡乱涂药。

 

每一个伤疤都有自己的故事,证明我曾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时候,我总想掩盖这些丑陋的伤疤,可是现在,这些伤疤反而成了过去的见证,它们是证明我的存在的生命纪录。

 

不仅身体如此,我的心里也散落着大大小小好几处“伤疤”。有些伤疤说不定从我有记忆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记忆中我得到的东西总比想要的少得多。比如,我想要从父母、亲戚、老师和朋友身上获得关爱与肯定的欲望一直在膨胀;再比如,我希望整个世界围绕自己转,但事实却总是不如我愿。于是,我到处碰壁,经常受伤。上一个伤疤还未完全愈合,新的伤疤又会出现。

 

当时,我也因为心中的这些伤疤而害羞,想要掩盖它们,但现在的我却喜欢上了这一个一个伤疤。受伤恢复之后会留下伤疤,再次受伤之后又会愈合,并留下新的伤疤,我就在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一边成长,一边学习人生。

8

不要落入自怜的陷阱


在苦不堪言的职场工作,对单身生活感到厌倦,与周遭的人维持着难以忍受的关系,为孩子操心⋯⋯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我们无法享受人生。是不是因为自己

 

有意无意地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自怜,顾名思义,指的是怜惜自己。当你回忆痛苦经历的瞬间,安慰自己说:“哦,可怜的东西,那么小年纪就遭受那种痛苦。”这样的行为就是自怜。自怜虽然只能一时满足自己的依赖需求,但是通过自怜能让自己获得一定的安慰,从而消解攻击性。但是,人一旦陷入严重的自怜,就会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减少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可能会因此而被外部孤立和疏远。

 

“大家看,‘爱哭的小姐’过来了。我们赶快离开这里吧,免得再听那些烦人的剧情。”美淑在很远的地方看到知英,就赶忙回避。

 

“你听说了吗?知英只要一碰到男的,就向对方哭诉自己活得有多可怜,想博得对方的同情心⋯⋯听说前不久,知英还接近我朋友的男朋友,跟他讲自己过去的不幸,俩人足足见了三次面呢。她就会装可怜勾引男人。”

 

大家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有人还补上一句:“她还真以为自己是什么悲情电视剧中的公主呢。”

 

知英明显是自怜成瘾者。自怜也会上瘾?是的。自怜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行为。自怜的成瘾者一边扮演妈妈,一边又扮演小孩,用妈妈的角色来安慰内心受伤的小孩,从中感受到帮助别人快感。于是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变成了自怜成瘾者。

 

“我很可怜吧?”他们一面流着眼泪,一面不断反复诉说那些不幸的往事。遭受失恋之后,就认为自己生来就会被人抛弃,并一味地寻找证据来加以证明,这就是自怜的成瘾者。陷入自怜的人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1自怜是指当人发觉现实与需求出现鸿沟,备感失落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

 

2陷入自怜的人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会不断地寻找聪明、坚强、善解人意的理想对象,以此来强化自己软弱的一面。

 

3陷入自怜的人一旦遇见倾诉的对象,就会幼稚地暴露出企图操纵和压制他的一系列行为。

 

自怜成瘾者将自己视为“牺牲者”,想要诱发谈话对方的负罪感,让对方产生必须保护自己、照顾自己的感觉,就如同知英利用讲述自己的不幸来接近男人一样。另外,他们害怕攻击性行为,所以会压抑攻击性,强调自己是软弱被动的人,从而防御自己和他人的攻击性。

9

坦然面对内向的性格


内向的学生擅长思考;不善交际的学生正直沉稳;谨慎的学生失误少可靠;有妒忌心的学生上进心强;话多的学生不会感到沉闷;缺乏自信的学生懂得谦虚;豪爽的学生富有人情味。

 

“犯人平时性格内向,不太合群,对社会有诸多不满⋯⋯”

 

在发生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犯罪事件时,检察机关和舆论经常会说这样的话。很多时候,大家总是把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从而引起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内向的性格。更让人吃惊的是,内向型的人也认为自己的性格存在问题。

 

根据一家求职门户网站进行的求职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认为妨碍就业的最大缺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内向的性格”占据了第一位。在我的患者当中,也有很多人认为内向的性格是自己最大的自卑情结,他们想方设法要改变它。他们认为不管是在工作的时候,还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内向的性格都毫无裨益。

 

然而,认为外向的性格好、内向的性格不好,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不存在优劣之分。它们只是理解和适应世界的方式不同而已,是根据个人的特质所决定的。内向型的人会从自己的内心寻求答案,所以他们喜欢独立思考。而且他们在得出结论之前,会收集大量的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因此内向的人虽然办事速度比较慢,但是因为他们做事沉着、考虑周全,所以处理事情比较可靠。另外,他们的注意力和耐心也很出色。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内部获得能量,所以对外部的刺激比较迟钝。

 

与此相反,外向型的人习惯于从外部寻求答案。因此,他们会关注外部的一切刺激,并积极加以应对,他们善于社交,活泼开朗。他们处理事情的速度比内向型的人更快,懂得如何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力量。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频繁接触来获得生活的能量。

 

性格比较活跃的人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迅速做出回应,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更容易适应这个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因此,整个社会氛围感觉外向型的性格更具价值。外向型的人和内向型的人的比率在三比一左右,外向型的人明显比较多。内向型的人很容易被认为在人际关系上不够积极,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存在很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内向型的人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会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自己必须像一个外向型的人那样行动。

 

但是内向的性格也存在很多优点。事实上我就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我喜欢独处,不容易和人亲近。所以我和不太熟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一般都会一个人安静地待着。因为少言寡语,在一次聚会上甚至还被当成是哑巴。然而,我只是觉得和陌生人见面聊天比较尴尬,并不是排斥他们。虽然有时我也会羡慕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善于社交的样子,但是大多数的时候我还是比较满足于自己内向的性格。我不容易和人亲近,然而一旦建立起关系,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系它。另外,我喜欢思考的性格对治疗患者和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10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自己的伤口


我们急于逃避伤痛,反而深陷伤痛的泥沼无法自拔。如果为了确定的目标而感到伤痛,并一心努力战胜它,那么无关痛痒的伤心就会随之消失。

 

《时代》杂志的首席记者阿曼达·里普利追踪报道了15000名在各种历史性灾难中的幸存下来的人们。这些灾难包括1917年运送军用物资的蒙特·布兰克号轮船爆炸事件,以及2001年“9.11”恐怖事件。她在《当灾难降临》(The Unthinkable)一书中,发表结论时认为,遭遇灾难的人们会采取难以预想的行为。一般人认为,当遭遇像海啸或“9.11”那样的大灾难时,人们自然会以最快的速度逃离现场。然而,事实证明幸存者在感知到灾难信号之后,会过一段时间才开始逃生。这是因为他们会认为“应该马上会好的吧”“这种事不至于发生在我身上吧”。他们会拒绝承认自己已经处在危机状态,认为灾难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我们使用的最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之一就是“否认”。即对自己所具有的属性或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又不愿意承认的事加以否认。例如,被告知身患癌症的患者会认为“我不可能得癌症,肯定是误诊”,因此他们拒绝去医院或不断地换医生。人们常常通过拒绝承认不幸的现实,从而获得一时的心理安慰。

 

我们不太愿意承认不幸。因为感觉一旦承认不幸,自己就会变得很悲惨,就会变成一无是处的无能之辈。或者是因为没有自信可以承受随之而来的愤怒和挫折感,所以干脆加以否认,当做任何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如果这样就能够让不幸消失,那该有多好啊!然而,不幸绝不会消失。而且作为漠视不幸的代价,我们需要付出的痛苦巨大无比。成镇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成镇从不拒绝他人的请求,总是照顾周围的人,一手揽下累活,所以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然而自从他在某个聚会上听到别人对自己有所不满、批评自己爱出风头之后,他的身体开始沉得像灌了铅似的。他对那些无所事事而只会责备他的人感到愤怒,并因此常常失眠。

11

不要勉强战胜孤独


忙碌无法驱散孤独,金钱也无法赶走孤独,我们本是孤独的存在。

 

“耶和华说,亚当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约翰·米尔顿曾经评价《旧约·创世纪》中的这句话说:“孤独是神最早划为贬义的东西”。

 

我们会偶尔或经常地感到孤独,但奇怪的是我们不会因为经常感到孤独而习惯于孤独。随着时间的流逝,孤独反而成了让人害怕和想要回避的东西。人们虽然想尽全力战胜孤独,但却囚禁于孤独的罗网无力自拔。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为什么无法习惯孤独,反而更加害怕它呢?

 

孤独会打破平静,会让人们感到自己是一种“赤裸的”“无足轻重”的存在。用某一个患者的话来说,这种感觉就像是“冷冻在冰的地狱中”。因为这种痛苦,人人都想避开孤独,想通过努力遗忘或强制自己与人交往来消除孤独。

 

但人生总会有一人独处的时候,总会遇到要自己做决定的事。当我们处于一个人的空间时,就会重新认识到经常陪伴在身边的人有多么宝贵,会对与他人在一起时的习以为常的事情感恩。只有独处时,我们才能体验到这种宝贵的经历。像这样,孤独让我们领悟到人只有与他人交流才能生存下去的事实。

 

独处时,我们还能从僵化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接触平时不曾想过、不曾尝试过的东西,让思想朝着更有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因此,独处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幸。一人独处时不仅不会陷入孤独的泥沼,还能在心里激发出各种创造性想法,这是人类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即“善于一个人独处的能力”会使自己不被他人独占,同样也会不让自己去独占他人。因此,能够很好地利用独处时间的人,反而更能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

 

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的人在孤独时,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感到不安。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这种不安,所以不断地想掩饰它。可强迫自己压抑已有的感情,无疑是困难而痛苦的过程。

 

想要让孤独不再痛苦,我们就必须拥有“信任”。要相信自己从一个人的空间走出来时,会有真诚地欢迎我们的人群和世界。孤独时感到不安和恐怖则意味着缺乏这种信任。

 

振宇已经7年没有走出过房间了。自从初中时被流氓暴打以后,振宇就不再上学了。把自己关在房里过了2年后,振宇通过资格考试,升入了高中。但不到六个月,振宇就因无法适应而退学。他又一次躲入了自己的房间。这期间,振宇曾做过不少重返社会的努力,但全都没有成功。就这样,从19岁起到现在,振宇再也没有走出过自己的房间。

12

别人也会和你一样感到害怕


我们担心的事情中有40%是绝对不会发生的,30%是已经发生的,22%是非常琐碎的,4%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只有4%才是真正可以处理应对的。换句话说,我们的担心有96%是没有必要的。

 

明珠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对他们的细小反应也会费心,所以经常感到疲惫。因为她总是处在紧张的状态,担心其他人会讨厌自己。一旦发生那种情况,她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好多次和朋友或公司同事参加完聚会回到家,她都会想“刚才说话的时候他一直在笑,是不是觉得我像个傻瓜?”“他的表情不太好,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她就这样一直担心,有时甚至因此难以入眠。她为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样开朗自信而感到自卑。她也知道不能总是看人眼色行事。

 

明珠的问题在于她存在着严重的“疑心病”。有疑心病的人常常担心别人会在背地里说自己的闲话、骂自己。

 

他们有时候走在路上,听见旁边的人突然一阵爆笑,也会怀疑“他们是不是在笑我?”于是心情变得一团糟。然后,他们还会很关注照在橱窗里的自己的样子,看看自己的衣服上是不是沾上了脏东西。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疑心病和自卑感有关。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而感到自卑,所以错误地认为别人也会看不起自己。

 

我问明珠:“你说别人都排挤你,那么他们有没有向你提议一起去玩或干什么事情?”

 

“有过。刚开始邀请过几次,但是因为我很害怕,所以就拒绝了。”

 

“当时他们会怎么想呢?他们不会觉得是你讨厌他们吗?也许首先遭到拒绝的是他们吧。因为觉得你讨厌跟他们在一起,所以后来干脆就不再问你了。”

 

听了我的话,明珠睁大了眼睛,“那么,你是说先受伤的是他们?因为是我先拒绝了他们?”

 

明珠说她从来没有想过其他人也会受到伤害。

 

有的人会认为其他人都会过得幸福而平安,只有自己一个人感到忧郁不安。而且他们还会认为自己寒碜,人们都讨厌自己,中伤自己。于是他们一味地回避与他人的交往。他们会像明珠那样,不惜伤害亲近自己的人,也拒绝和别人交流。

 

其他人真的就没有问题了吗?真的是因为没有任何问题,所以才会看起来总是那么开朗、自信、幸福吗?不是的,你只是出于自卑才会这么认为。其实,人与人的生活都非常相似。看起来再怎么独特另类,也摆脱不了人类生活的大框架。也就是说,只要是人类,就不可能完全摆脱矛盾或不安。

13

摆脱习惯性的消极思维模式

 

岛民们居住的村庄后面一般都有公墓⋯⋯人们在公墓前面生活得依然那么幸福。在死亡的旁边生活依然温暖!生活都是两面性的。悲伤的另一面是喜悦,伤口的另一面是愈合,失恋的另一面是爱情,绝望的另一面是希望,而黑暗的另一面则是光明。

 

真英早上睁开眼睛后,一看手表就吃了一惊,离上班只有15分钟了。她匆匆忙忙地抹了一把脸就赶紧出门,本打算打的去上班,却迟迟打不到车。

 

“真是倒霉。”

 

真英等了10分钟后好不容易打到车,坐在车里她又想到部长会一脸严肃地训斥自己“怎么又迟到了”,忍不住冒出一身冷汗。

 

只要是上班族,都会有过类似的经验。然而,习惯负面思考的真英的想法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一环接一环地想下去。

 

出租车司机突然从后视镜里瞥了真英一眼,这被真英看在眼里。司机的神情看起来好像不很高兴,真英变得更加意志消沉了。

 

“我太懒了!昨天的工作没好好做完,现在又迟到,我肯定会在很多人面前丢脸的。人们会怎么嘲笑我呢?可能会希望我立马辞职吧。因为我只会给同事带来麻烦。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喜欢我。不然,怎么会连出租车司机看到我也会不高兴呢?我怎么会把事情弄成这样?我懒散、一无是处,我是人生的失败者。我没有活下去的价值。”

 

真英这么想着,突然眼前一片发黑,感觉喘不过气来。她看不到任何希望,甚至想到“与其这样活着,还不如从出租车上跳下去”,于是她的身体变得瘫软无力。

 

真英就因为昨天没有把工作做好,今天早上又迟到,所以觉得没有活下去的价值。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真英想得有些严重了。然而,我们周围像真英那样,遇到事情总是负面思考的人不是也很多吗?多到让人出乎意料的程度。他们即便经历和其他人相同的事件,也会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面对负面的事件,他们会产生更负面的评价。即使面对正面的事件,他们也会持负面的观点,让任何事情都变得很糟糕。于是,他们常常进行自我诋毁,认为“我的人生一团糟,我讨厌我自己”。甚至他们还会否定自己存在的意义,认为自己是完全一无是处,并且毫无价值的人。

 

就像真英这样,负面的想法会一个接一个。那么,没有可以让这类人停止负面思考的办法吗?为此,我们必须先了解负面思考的一些典型模式。负面思考的趋势也存在一定的模式,先了解这一点,就能够找出摆脱负面思考的方法了。

14

让抑郁来得更猛烈些吧


请不要过分责备那些悲伤的人们,他们喜欢躲在悲伤的房间里。不要去教训或教育他们,默默等待也是一种安慰。偶尔他露出笑容,就跟着一起微笑;偶尔他莫名哭泣,就跟着一起哭泣,这同样也是一种安慰。

 

“如何在这个并不欢迎我的到来、也不给我提供工作机会的世界上求得生存?”

 

这是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就像是不请自来的客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兴高采烈地前往约会场所,却难免遭到冷遇。一个人如果有了这种挫折感却不感到郁闷,这反而是一件奇怪的事。那么一旦找到工作开始安定的生活,这份郁闷就会消失不见了吗?可叹的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挫折、绝望,以及失去的瞬间总是不期而至,难以避免。

 

然而现代社会以忧郁为耻。面对电视和电影中每天呈现的新商品和精彩华丽的生活,相形之下,自己的生活显得寒碜而落魄。虽然我们会因为抵不住广告的诱惑而追求瞬间的感官快感,但那样做只会让内心变得更加空虚。想要通过人际关系解决空虚也只是白费力气。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一心想要获得他人的喝彩。这时重要的不是成功本身,而是成功的形象。所以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像在镜头前面带微笑的演员一样,装出一副无忧无虑、幸福美满的样子。人们过着一种矛盾的生活,内心因为对竞争的不安和空虚而蜷缩一团,外表则需要更加充满生气。

 

这个世界要求众人必须幸福开朗地生活,表现出忧郁就意味着失败,所以人竭力避免忧郁,或者将它隐藏起来。正因为如此,人们觉得不能轻易表现出忧郁的一面,忧郁俨然成了一种罪恶。所以不管怎么忧郁,人们都会竭力隐藏起不快,假装开朗。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表现出忧郁的一面,就会招人嫌恶,没人愿意亲近;因为他们不愿意落到被人同情的不幸地步;因为他们羞于流露忧郁的神色⋯⋯

 

然而,如果因为害怕或羞愧而将忧郁压抑在内心深处,可能同时还会压抑其他的情绪。那样一来,整个人就会丧失活力,变得无精打采,最终患上“抑郁症”。

15

献给曾经想过自杀的人们


最宽阔的大海上还没有航行的痕迹,最遥远的旅途还没有结束。永恒的舞蹈还没有开始跳起,最亮的星星还没有被发现。当你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的时候,才是真正可以做些事情的时候。当你不知道接下去该走哪条路的时候,才是旅行真正开始的时候。

 

最让精神科医生感到痛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得面对患者的自杀。每当从久未见面的患者家属那里听到患者自杀的消息时,自责感与悲痛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是不是治疗手段出了问题?当时就不能阻止他(她)吗?医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忧郁与气馁的状态,“失败的治疗者”的念头久久挥之不去。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只是为了治疗疾病而与患者短暂地共度一段时光的治疗师的心情也如此难过,更何况与患者朝夕相伴的家人和朋友,他们的内心该承受多么大的痛苦?

 

不过说实话,以前我也曾动过自杀的念头。在无法战胜痛苦的时候,在极度的孤独中感觉好像失去了灵魂的时候,在被周围的高墙围困,完全没有任何逃脱的希望的时候⋯⋯但幸运的是,冲动在我的大脑中只停留了片刻便消失不见。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因为战胜不了对世界的愤怒、失望以及对自身的绝望,所以才想用死亡来结束这一切。最终,自杀也只成为我试图解决当时痛苦境遇与情感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罢了。

 

活着的人对自杀感到恐惧,并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因为活着的人对自杀的人总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歉疚感。据统计资料显示,90%的自杀者都患有心理疾病。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杀是可以被治愈和预防的。因此,我们应该要摈弃对自杀的恐惧与憎恶,要冷静地、客观地分析它。自杀是任何人都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谁也不能保证它不会发生在我们的家人身上。产生自杀念头的人的心理特点大致有如下10个共同点:

 

1自杀的目的是想解决某些问题;

2自杀的目的就是停止意识活动;

3心理上的痛苦对他们造成了刺激和伤害;

4现实与希望严重不符,使他们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5他们看不到希望,灰心丧气;

6当时的认知思维处于矛盾状态;

7当时他们的知觉受到了一定限制;

8他们的行动都是为了想要逃离当时的环境;

9与人相处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把自己的自杀意图告诉别人;

10对他们来说,自杀将是陪伴他们一生的一个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自杀是这些人寻求援助的一种呐喊方式。

 

16

做一个不孝的女儿


妈妈:你是我的宝贝。

 

杰西:我只是碰巧做了您的女儿⋯⋯妈妈:杰西,杰西,我的孩子。请原谅我。我一直以为你是属于我的。

 

秀茵最近一看到妈妈,心里就会变得很复杂。妈妈为经济拮据的家操劳了一辈子,但是她一直都将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最近可能是因为健忘症越来越严重的关系,有时妈妈会突然想不起东西放在哪里,要找上好一阵子;有时还会忘记给秀茵传达公司打来的重要电话,这一切让秀茵倍感困扰。

 

妈妈操持家务时,因为力不从心,饭菜的味道也大不如前;妈妈的耳朵不好,所以把电视机的声音开得特别响。每次秀茵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音量关小。可不光如此,只要秀茵稍微嘟囔几句,妈妈就会抱怨:“你现在长大了,翅膀硬了,就瞧不起我了?”秀茵稍微晚一点回家,妈妈就会打来电话:“现在都几点了,怎么还不回家?”早上秀茵忙着做上班准备的时候,妈妈会在旁边念叨:“这衣服是怎么回事?”秀茵下班之后,妈妈会对白天发生的事刨根问底。另外,如果秀茵休息天需要外出,妈妈还会一一询问跟她见面的人,去哪里之类的问题。如果秀茵实在受不了,说:“你别管,我已经不是三岁的小孩子了。”妈妈十有八九会唠叨一番:“你怎么可以说这种话?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是何苦呢。我算是白活了。”

 

结果今天早上,秀茵一气之下就说了不该说的话,“那你当初就别生我啊,为什么又要生下来呢?”

 

秀茵把话说完,哐当一声把门一关就走了,但之后马上就后悔了。

 

秀茵想:“妈妈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不能这样对妈妈,应该再忍一忍的。我怎么会这样呢?”

 

妈妈27岁时生下秀茵。今年秀茵30岁,妈妈57岁。秀茵的哥哥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而选择了留学,和哥哥相比,妈妈对女儿秀茵的期待更大。所以妈妈在秀茵还很小的时候就一直跟秀茵说:“女人只要有能力,就算一个人生活也可以。”

 

妈妈的自尊心和生存能力都很强。然而岁月不饶人,妈妈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而且最近可能是进入了更年期,突然变得非常抑郁,容易烦躁。稍微累一点,她就会抱怨这里痛,那里也痛,一心想要依赖秀茵。

 

17

跨越父亲这座山


我从睡梦中醒来。如同在梦里一样,我仍然哭泣着。为了我的父亲,也为了曾经做过父亲的看守、法官、以及儿子的自己,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我打开灯,拿出父亲寄来的一些信。我想起和父亲见面的场景,想起父亲送给我的篮球,想起父亲教我跳舞时的样子。我第一次意识到虽然父亲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但是他的坚强品质一直是我坚实的后盾,鼓舞我健康成长。对我来说,父亲是支撑我的踏板,让我能够骄傲、自豪地活着。

 

你可能经常听到妈妈拿你和朋友家的孩子作比较的话。妈妈总是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隔壁王叔叔的儿子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用来作为比较对象的那个小孩,被说成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任你怎么努力也绝对追不上的人。面对这样的比较,子女会有很大的压力,并会拒绝比较。

 

人们一方面极其厌恶被比较,另一方面内心又不断地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但是一旦和他人作比较,那么不管是谁都会感到或多或少的自卑。因为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功,总有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当然,并不是任何人看到比自己成功的人都会产生自卑。但是有的男人即使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也会产生莫名的自卑感。

 

男人最初产生自卑,是在围绕妈妈和爸爸展开竞争的时候。3岁〜5岁的男孩子会产生想要将妈妈据为己有的欲望,但是妈妈身边总是站着明显比自己更加强壮有力的父亲。虽然孩子排斥爸爸,想要独占妈妈,但是不管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战胜爸爸。这时就产生了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对父亲的自卑感。

 

当孩子陷入俄狄浦斯情结的时候,如果父亲能够成为孩子适合的认同对象,那么孩子就会暗自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成为比父亲更出色的人,然后和妈妈那样的女人结婚。”然而,如果父亲太优秀的话,那么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战胜父亲,于是就会备受打击。这时自卑感就会在孩子内心深深扎根。因此,那些成就伟业的人,他们的儿子大多平凡无奇。

 

如今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是为生活而拼搏的一代人。他们在战争年代的混乱和废墟中出生,和汉江奇迹共同成长,在70年代上大学,80年代作为韩国经济成长的主力成功地举办了韩国1988年奥运会。他们是忍受着饥饿,为成功义无反顾地奔跑的一代人,是为了赚钱不惜牺牲自己生活的一代人。

 

儿子对父亲充满了憧憬,希望获得父亲的认可。但是对现在30岁的年轻人来说,小时候父亲总是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奔波,总是因为太忙而不在自己身边,总是早出晚归。因此,儿子会埋怨父亲,认为他全然不关心自己,一心只知道工作。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正因为有了父亲这一代创下的富足和安定,现在30岁的年轻人才得以度过一个物质富足的童年。父亲小时候,连一日三餐都觉得是奢侈,物质无比匮乏,他看到儿子享受着自己未能享受到的丰饶时,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嫉妒心。他们看不惯儿子在丰衣足食的状况下还做出自己不喜欢的行为。一想到过去为了家庭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就觉得如果自己处在儿子的位置上,肯定会努力地学习和工作。所以父亲会对儿子施加有形或无形的暴力。他们逼问儿子 “我供你吃,供你上学,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或者是“你有什么可烦的?为什么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18

不要再责怪父母


离开家庭获得独立是一种爱自己、爱父母的行为。如果无法离开,就等于无视这所有的爱。

 

人到了30岁,就已经长大成人了,是离开父母获得独立、活出自己人生的时候了。如果这时你仍然觉得人生寒碜,并且将责任全都推给父母,那这意味着你对独自踏入社会还感到害怕。埋怨父母把没有生存能力的子女无情地推出家门。这其实是不愿承认自己已经长大的事实,希望仍然继续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保护。

 

然而,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已经是一个大人了。长大成人意味着过去不管受到怎样的伤害,现在都必须独自去面对、解决了。治愈过去的伤口是你自己的责任。

 

责怪父母的人,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同样也有不得已的理由。父母的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也会经历许多的错误,你的父母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过很多的伤害。因此,父母同样很可怜,他们的内心也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就跟你一样。

 

矛盾和问题趁着我们意识不到的间隙被一代又一代地继承下来,这就是人生。然而,你有所不同,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之前你因为无法确定问题出在哪里而受到牵制,那么现在在你手里的,是可以帮你斩断问题、让你从此获得自由的一把快刀。

 

你要责怪父母到什么时候?如果你一直责怪父母,那么等于把命运的主动权让给了父母。如果你想要真正长大成人,那么就去把它找回来,成为你自己命运的真正主人。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不要再责怪父母,自己的命运应该由自己做主。

 

想一想父母为自己的成长都付出了哪些辛劳,尝试把父母付出的这些辛苦与劳累都写出来。

 

当感到父母没有帮自己做好某件事情时,试着自己去做一做这件事。

 

 

19

停止取悦他人


我现在才知道人生中经历的一个又一个的苦痛,都是来自“别人会怎么看我”的这种自我担忧。

 

如果你想得到所有人的喜爱,那最终你可能被所有人厌恶。试想一下。为了让所有人满意,你需要费尽心机,这是多么令人疲倦的事啊!只要有人稍微露出一点不悦的表情,你就战战兢兢地想:

 

“不会是因为我吧?”

 

“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呀?”

 

有时想得太多,甚至难以入睡。这样下去,对别人小小的拒绝都会变得极度敏感,越来越害怕遭到拒绝。由于害怕遭到拒绝,无法跟任何人亲近,于是既不可能付出爱,也没办法得到爱。

 

原本只是想得到别人的喜爱而已,可是结果是不是太残酷了呢?然而请想一下,怎么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和认同你呢?难道你喜欢你认识的所有人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30%的人喜欢你,有45%的人认为你很一般,只有25%的人讨厌你,那么你的人生已经非常成功了。

 

如果你喜欢的人讨厌你,那就应该想方设法找出原因,努力改善关系。然而如果是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你,或是和你没什么关系的人讨厌你,那么就不要去管它。他们喜欢你或讨厌你,那只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世界上相互不合的人也是非常多的。

 

面对讨厌你的人,你也许会在潜意识中努力博取他们的好感。这时请你想一下那些喜欢你的人们吧,他们也会对你产生想法。如果你努力讨好那些不相干的人,而忽视喜欢你的人的话,那些喜欢你的人就会怀疑:

 

“我在他的心目中到底是什么位置呢?”

 

他们也许会对你越来越失望,还可能会怨恨你。请不要认为他们现在喜欢你,所以今后也会同样喜欢你。如果你不付出努力,关系最终是会破裂的。没有人会始终体谅你无心的态度。

 

因此从现在起,请收起耗费在讨厌你的人身上的精力,然后把这些精力毫不吝惜地倾注在喜欢你的人身上吧。

 

问问自己:是不是活得很真实?是不是每天都为了讨好各种人,累得心力憔悴?    

 

你心甘情愿做人人都喜欢的老好人吗?那么你最好先弄清楚,想做老好人,就应该把原则抛到九霄云外。

 

如果再次遇到想做老好人但又违背内心真实意愿的时候,就鼓励自己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

 

20

拥有两个可以陪你哭泣的朋友


你是否拥有这样的朋友?当全世界都嫌弃你让你感到孤独时,他们始终庇护你。你是否拥有这样的朋友?当你们一起乘坐的船将要下沉时,他们将救生衣让给你,希望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你是否拥有这样的朋友?在不义的死刑场上,他们为你挺身而出,说:“即使杀掉所有人,也要让他活下来!”你是否拥有这样的朋友?当你即将离开这个让人无限依恋的世界时,会因为“幸好有一个他”,使你含笑闭上眼睛。

 

人们认为到了30岁以后,身边就应该有一些朋友。其中包括小学时两小无猜的玩伴,初中和高中时期的同学,大学的同学和师兄、师弟们。这些人聚集一堂的第一个场合便是婚礼。婚礼结束后,看着新郎、新娘和朋友们一起热热闹闹地拍照的样子,我们也许会在心里又期待又担心:“我的婚礼上也会来这么多朋友吗?”

 

其实,30岁的朋友关系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走入社会之后,如果彼此不是志同道合,新

 

建立的朋友关系很难像小时候的朋友那样亲近;跟老朋友相处的时候,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谈。

 

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牢骚:“他要是没打电话给我,那准是谈恋爱了。等到分手了,又每天晚上给我打电话。你不知道有多烦人,真是太可恶了,总是遇到麻烦之后才会想到找我!”

 

但是知道这一切以后又能如何?朋友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印第安人有这么一句俗语:“朋友是帮我分担悲伤、一起前进的人。”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朋友的含义有所不同。青春期的时候,朋友的存在非常重要,与好友之间往往就像双胞胎一样形影不离。这个时期是脱离父母获得心理上的独立、初次接触社会的重要时期,在确立自我认同感时,朋友是能够带来最大力量的存在。到了20多岁时,朋友仍然很重要。这时的朋友与自己一起玩耍,一起喝酒,一起经历世事,一起讨论世道,是共同学习人生的志同道合的“同志”。

 

然而,到了30岁以后,花费在朋友身上的精力就会分配到其他地方。因为结婚成家或工作繁忙,会逐渐怠慢朋友,和朋友的见面次数也会减少。联系少了,自然就会造成误会,朋友会认为:“这小子,出人头地了就看不起我了!”因此,到了30岁,有必要在维持朋友关系上多花点心思。

 

朋友之间应该通过定期的见面互通消息;如果朋友遇到困难,应该在第一时间赶到他的身边。友情是依靠彼此的努力培养起来的,它不像爱情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火热的情感,你必须先将对方视为好友看待,对方才会把你当做好朋友。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如果身边没有任何朋友陪伴,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朋友少。只要有一位欣赏真实的你、真正相信你的朋友,就足够了。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有朋友真正关心你?当你深陷悲伤的时候,是否有一两个朋友拉着你的手,陪你一起流泪?如果有,你的人生就是精彩的。

 

21

面对爱情,请不要轻言放弃

 

遵守约定是一种爱。这就是人。要相爱多久?我们曾经承诺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会一直爱你到永远。这是一种完整的无条件的爱。绝对不是想爱的时候去爱,或只是心情好的时候去爱。

 

还有什么比爱情更让人难以把握的呢?对任何人来说,爱都很难,对30岁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三十几岁的人大部分都经历过一两次爱情,耳闻目睹的事情多了,对爱情多少会表现出一种冷嘲热讽的态度。他们认为爱得死去活来是一件愚蠢的事,即便与某人陷入爱河,也不会因此就改变命运。而且他们认为人生很难遇见一个情投意合的人。即便遇见了,也很难确信对方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的人,心中犹豫不决,还为了争夺主导权让彼此身心俱疲。他们既要面对无法掌控的爱情,还要考虑结婚成家,由此带来的烦恼会比以前多出一倍。

 

所以,他们有时索性任爱情关系自然发展。但是,还有什么比爱情更需要去努力学习的呢?爱情不像骑自行车,并不是只要学会了就能永远得心应手。

还记得第一次学自行车的时候吗?我们摇摇晃晃地骑上自行车,不断地连人带车一起摔倒,然后又重新站起来。原本以为很快就能够学会,但是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膝盖磨破了,手臂上也出现了淤青,心里还懊恼自己老是摔倒,有时实在忍不住哭出来。但是,只要过了这一关,你就能够学会骑车。而且令人惊奇的是,就算隔几年再去骑,你也一样能够骑得很好。

 

但是,爱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相识之后共同经营出来的。曾经有过恋爱经验,并不能保证下次就能遇到美满的爱情。爱情经常不尽如人意。我们有时连自己都无法控制,更何况是依赖两个人的情感碰撞而产生的爱情呢?因此,如果想把爱情好好地经营下去,必须为更多地了解自己和对方而付出努力。

 

另一方面,学会如何去爱也很重要。爱是我们能够体验到的情感中最为强烈的一种。所以,有时两个人的欲望会像没有刹车的火车一样互相冲突,有时因为渴望亲密无间、不分你我而失去彼此的警戒线。所以爱情是危险的,被欲望俘获的爱情想要占有一切,失去警戒线的爱情想要破坏一切。因此,虽然给人们带来最大幸福的是爱情,但造成最大不幸和伤害的同样也是爱情。

 

人们通常只是想单纯地享受爱情本身,并不会想到学习如何经营爱情。于是,在某个瞬间,爱情就会落入困境苦苦挣扎。而且我们总是会喜欢同一类型的人,反复犯同样的失误。因此,如果想要守护自己珍惜的人,那请不要忘记一点,只有你用心去经营爱,才会拥有真爱。

22

相爱当然是好,不爱也并不奇怪


缘分这东西,强求不得。无论你多么热切盼望,也无法让它早日出现;无论你多么想让它尽快离开,也无法实现。此时此刻正有人从远方朝你走来,他会走到你身边,希望你给他端一碗水喝。

 

爱情是自私的。这是因为我们都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幸福,即为了自己的命运,才会迫切地希望有个人陪在自己身边。然而,有时我们却忽视了对方和自己是两个不同的人。所以,在相爱的过程中,彼此的欲望会互相摩擦碰撞,有时会产生矛盾,有时还会互相伤害。尽管如此,相爱总比不爱好。

 

两个相爱的人会为了心爱的人努力调整自己的欲望,学着相互妥协、相互关心,以及用心接受对方。遇见一个即使看到了你幼稚无比的一面却依然接受你、爱你的人,是人生最大的幸运之一。因此,爱情可以成为一种力量,治愈我们过去的伤痕,使我们得到成长。

 

爱情还能够治愈人类最致命的疾病——孤独。拥有一个不管面对任何情况都不会抛弃你的人,将会使我们在这个充满困苦的世界上坚强地生存下去,对未来充满希望。

 

如果你觉得现在只要一心工作就很幸福,那么暂时把爱情放在一边也无妨。在我们的生命中享受幸福的方法有很多种,你大可不必为迟迟未到的爱情感到不安,也没有必要怀疑自己是爱情无能者。只要你已经做好一旦机会来临就随时投入爱河的准备,就不需要对此感到焦急或不安。

 

因此,现在你没有爱上一个人绝对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即使你已经下定决心再也不要去爱,也无法断言爱情不会再来找你。

 

如果你身边暂时没有相爱的对象,计划一下短期的旅游,放松自己的身心,敞开胸怀准备感受别人对你的关心与照顾。

 

23

谁都会有负性情绪


害怕有什么不好?如果人类不知道害怕,早就灭绝了。害怕使我们远离危险。

 

愤怒有什么不好?如果我们不懂得愤怒,我们就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可能你的内心很容易产生一些连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坏想法,但这并不证明你就是一个坏人。可事实上,很多人如果感到自己的内心产生了愤怒、厌恶和嫉妒等情感,就会立刻认为自己是个坏人,并对此耿耿于怀。因此,我们会尽量压抑这种情感。在压抑的过程中,这些情感就会错过得到中和或升华的机会,渐渐化脓腐败。

 

所有种类的情感都是正常的,过度的、极端的情感才会有问题。当感觉自己对朋友心存嫉妒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种愧疚感,认为“自己难道就那么点肚量?”然而,心生嫉妒并不会让自己变得一无是处。只有当你无法控制这份嫉妒而对朋友造成伤害,或者完全压抑这份嫉妒、自责自己是一个坏人的时候,才会使自己变得一无是处。

 

如果你正在嫉妒朋友,那么你只需要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容易陷入诱惑的人就可以了。你可以将这种嫉妒心理升华为善意的竞争,使其朝着对彼此有益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你不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且也能够承认并接受他人的负性情绪。

 

生气的时候也是一样。人们一般认为,发火会让人处在失控的状态,害怕会因此而带来可怕的危机。尤其是那些总是强忍住火气的人,通常是因为这种恐惧很强烈的缘故。然而,如果压抑火气,有可能发展成疾病啃噬自己,或者突然间爆发。相反,坦然承认自己正在气头上,就可以去思考问题所在,努力寻求适当的消气方法。如果因为遭遇不合理的遭遇而发火,并且确定你的想法是正确的,那么通过做出恰当的应对,可以及时保护自己不再受到伤害,而且还可以让对方了解自己对这种事情的态度,能够让对方以后对你更加小心注意,防止对方再次让你生气。

 

所以,我们不必对负性情绪怀有恐惧心理,而要懂得分析这份情感是从何产生的,又将带来怎样的结果。任何情感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变淡,然而越是将之压抑,会变得越强烈。如果你感到不安,就应该试着让这份不安像溪水一样自然流走。感到不安没什么大不了。任凭负性情绪像风一样从你身边掠过,那么这份情感就会渐渐得到缓和。

 

然而,这并不是表示你应该把极端的情感全都释放出来。如果不管任何时候任由情感全都爆发出来,不但不能释放负面情绪,反而情绪变得更加激动,甚至出现血压上升,发抖等身体症状。我们的身心也会处于亢奋状态,很难得到平复。因此,将情感全都释放出来,一点好处都没有。

 

情感具有扩散、传染的特性。所以,当心情好的时候,就会接连想起过去很开心很幸福的事,而心情抑郁、生气的时候,就只会不断浮现过去令人感到委屈生气的事,最终使自己火冒三丈。

 

因此,当你产生了生气、忧郁或嫉妒等负性情绪时,就不应该太久地停留在这种情绪当中,必须尽快理清并摆脱它。

24

生气的时候从 1 数到 5 再开口


任何人都会生气。生气是一件经常发生的事。然而选择正确的对象,掌握恰当的分寸,抓住正确的时机,出于合理的目的,运用适当的方式,这种“完美的”生气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天,一位前辈问我:“我儿子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听完事情的始末,我发现前辈的大儿子属于平时不太发火,但是火气一旦上来就会暴跳如雷的那种人。而且,每次他都迁怒于完全无辜的家人,搞得全家鸡犬不宁。在职场上,他是公认的“好好先生”,但是在家里,他是一个“粗暴的儿子”。前辈认为他儿子的这些问题很严重,但是我笑着跟他说,“依我看,你大儿子一点问题也没有。我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还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

 

控制火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压抑火气会导致身体上的不适,而火气太大也会引出一些麻烦。所以我们经常会说,火气大时控制好情绪,才能够真正战胜自己。

 

1 生气的时候请先数数

 

人在情绪激动时可能会说出不顾后果的话,事后百分之百会感到后悔。要知道有些话,在说出来之前我们还是它们的主人,但一说出来,我们就成了它们的奴隶。因此,当火气上来的时候,请在心里面从1数到5。数数的过程中,情绪会稍稍得到平复,你也会重新找回因愤怒而丧失的理性。这样一来,就能防止事后感到后悔的情况了。

 

2 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

 

生气是一件常有的事,因为这个世界上会让你看不顺眼的人实在太多。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并认定这是正确的。因此,他们一方面努力想要去理解他人,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发现别人与自己的标准不相符,就会因为不满而生气。这个时候,你应该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有些时候一些不能令你满意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是错的,任何人的标准都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和公正。因此,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标准强行使用于他人。

25

谎言、真实与坦诚


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也要有秘密,越是长大,就越需要拥有秘密。如果不经历成长的烦恼,默默的探索和自责,任何人都不可能变得成熟。无论是谁,为了整理自己的思绪都需要拥有秘密。可以根据一个人守护秘密和公开秘密的特性测定他的成熟度和个人的自由程度。

 

有一个女人,她的丈夫是一位大学教授。一天,丈夫出差不在家,恰好丈夫的一位学生来家里拜访。等待丈夫回家的时候,天空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丈夫打来电话说因为下雨自己今天就不回家了,学生也因为下雨而无法出门。无奈,她只好和丈夫的学生一起坐在客厅里,开始聊起天来。两人一直聊到深夜,说了许多心里话,最后觉得累了,就静静地倾听外面沙沙的雨声。深夜的雨滴声让人陶醉,拉近了两颗年轻的心,他们不知不觉间有了非分之情。

 

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的学生慌忙起身离开,感到内疚的妻子向回到家的丈夫坦白了这件事。丈夫虽然痛恨妻子的背叛,但是看在妻子平时贞洁贤惠,他认为这只是一时的失误,所以决定原谅她。

 

然而,几个月之后,妻子突然收拾好行李,决定离开这个家。教授问道:“我都已经原谅你了,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妻子神情平静地回答:“我选择离开是为了你。你虽然原谅了我,但是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我的身体一碰到你,你就会被吓到,然后马上避开。你是不得不原谅我,其实内心里充满了痛苦。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我不想让你再折磨自己,所以我决定离开这个家。"

26

爱情不会让我们成为心理治疗师

 

生活肯定会有坎坷和波折。虽然我们不能为心爱的人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可以一直伴随在他身边。因此以长远的眼光来看的话,这难道不正是最热烈的一种表达爱情的方式吗?

 

每个人都会做过这样的梦:幻想自己是一个帅气的王子,把灰头土脸的灰姑娘从肮脏的厨房里解救出来,让她变成美丽的公主;或者幻想自己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通过至高至纯的爱,使变成怪物的王子恢复原来的样子。心理学上把这样的想法称之为“解救幻想”。

 

解救幻想与期待有人能够将自己从痛苦的现实中拯救出来的愿望有密切的关系,即通过解救他人来满足自己想要获得拯救的需求。尤其在相爱的人之间,出现解救幻想的概率比较高。这时双方迫切想成为对方心目中最重要的人,获得对方的感谢和认可,所以很容易产生解救幻想。

27

如何处理亲密关系

 

你瞧,我们俩就像太阳与月亮,海洋与陆地。我们的目标,不是要进入对方的世界,而是相互认可。我们要懂得守护和尊重。

 

很小的时候,我一生病,妈妈就会通宵守护着我;我在外面受了欺负,哭着回家之后,哥哥、姐姐就会帮我出气。妈妈只要看一眼我的脸,就知道我在学校里遇到了什么事情,老是担心我有什么事不敢向她开口。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人对我的关心变得很烦人,让我感到很多余。所以偶尔我也会有所反抗,并且盼望着早日独立。不知不觉间岁月流逝,现在又临近30岁,以前热切期盼的独立目标早已达到,可不知为什么最近突然感到十分孤独,一直想念小时候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场景。当然,现在在我孤独的时候,也可以叫朋友出来见见面,可是谁也不会像小时候我的家人那样,无条件地爱护我、照顾我了。所以在出去跟别人闲聊后,回来的时候反而感到更加孤独。难道就没有人能够专心听听我说的话,分享一下我的心情,无条件地爱我吗?这种关系现在就不复存在了吗?大人之间,除了因彼此需要而来往以外,就不能有其他的关系吗?这可不是我所期待的世界⋯⋯

 

你是否因为想到居然没有人可以让你敞开心扉说真心话而不寒而栗呢?如果没有这种感觉,说明你是个幸运儿。有亲密无间的人相伴左右,是让生活变得又温暖又有意义的第一个条件。如果身边已经有了真正理解你、照顾你、牵挂你的人,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28

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

 

不管什么话,反复一万次就会变成事实。你现在是不是总是喜欢说“我快疯掉了。”“气死我了。”“烦死了。”反复说出口的无心之言正让你的人生朝着那个方向发展。

 

恩美在和男朋友打电话,她又生气了。

 

“啊——烦死了。我烦死了!”

 

男朋友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问恩美为什么突然这样?

 

恩美提高了嗓门说道:“你真不知道?真是烦透了!”

 

男朋友听完这句话,终于爆发了:“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要再说‘烦死了’吗?现在只要一听到这句话,我就忍不住生气。为什么心烦?难道我做错什么了吗?说出来才能够解决问题,不是吗?我也很烦,挂电话了。”

 

啪嗒!男朋友挂断电话的声音就像是冰块碎裂的声音。其实,恩美很想跟男朋友见面。她一直期待男朋友提议两人见个面,然而男朋友说周末会很忙,可能不能约会。一听到这话,恩美就感到很失望。她很想见男朋友,但是男朋友却不懂她的心思,而且好像也不怎么想见她。恩美觉得男朋友对她很冷淡,为此她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自尊心也大大受损。

 

由于男朋友漠不关心的态度,恩美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恩美感到胸口的正中央像发生了地震一样,一股莫名的气流传遍全身,又好像有什么东西从颈部后面开始一直爬到头顶,浑身发痒,很不舒服。结果,恩美一接到电话就顺口说了一句“烦死了”。男朋友不喜欢恩美总是说这种灰心丧气的话,之前反复制止恩美不要再说。其实,恩美刚刚说出口就觉得有些不妙,心里也很懊悔。

 

“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个,我只是想说哪怕匆匆见上一面也行。我想要说的是,我去他们公司附近,跟他见个面⋯⋯可是,我为什么又说了男朋友不喜欢听的话了呢?”

 

恩美的妈妈非常讨厌感情外露,所以她小时候如果哭着喊着耍赖,妈妈就会马上教训她或者干脆置之不理。结果,当恩美感觉体内有某种气流涌上来时,她却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当她感觉不舒服但又不确定其原因的时候,就会变得心情烦躁和神经质。

 

你知道情感也会像个子一样长高这个事实吗?情感会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不断细分,这时父母的共感和理解至关重要。妈妈常常一边看着孩子的眼睛,一边告诉孩子说:“宝贝,你哥哥不想跟你玩,所以你生气了。”“宝贝,因为只给哥哥买自行车,所以你嫉妒了。”那么孩子就会理解自己的情感,意识到“啊,原来这就是生气啊”“原来这就是嫉妒啊”。他们会体验愤怒、嫉妒、恐惧、悲伤、高兴、惊讶、新奇等丰富的情感,并且明白它们都共存于自己的内心。

 

精神分析学家拜昂将其命名为“阿尔法功能”。孩子通过和母亲的交流,自然而然地了解自己拥有的许多的情感。当孩子了解各种情感的存在以后,他在面对任何情感时便都不会感到害怕。

29

草率的原谅只会毁了彼此

 

我终于明白了原谅别人不应该再要求其他。我只要原谅对方就能够驱逐一切难缠的恶魔,重新创造新的生活。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李尔王》是最具悲剧性的一个。剧中有一幕,李尔王向曾经被自己驱逐的女儿考妮狄娅大声请求原谅:“我求你,忘了吧!原谅我吧!我已经老了,而且愚蠢无比。”

 

“原谅我吧,忘了吧!”这句话我们也经常会说,也经常能听到。但是,假如你最好的朋友抢走了你心爱的人,你会原谅他吗?假如和你关系亲近的亲戚欺骗了你,让你一夜之间破了产,你会原谅他吗?假如陌生的的强盗拿刀刺死了你的丈夫,你会原谅他吗?如果有人让你陷入痛苦的泥沼,无法再过平静的生活,你会原谅他吗?原谅别人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允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每次当她提到妈妈对自己的暴力行为,都显得非常痛苦。妈妈情绪变化剧烈,简直到了病态的地步。有时妈妈觉得女儿可爱就会紧紧地拥抱她,抱得让允美喘不过气来;如果允美觉得难受想要从妈妈的怀抱中挣脱出来,妈妈就会突然脸色大变,一边大声骂她,说她不尊重妈妈,一边还会大打出手。有时如果允美把饭吃得很干净,妈妈就会骂她像头猪;可是如果允美剩下饭,妈妈又会狠狠地打她,骂她无视别人的诚意。

 

然而,最让允美害怕的并不是打骂,她最怕的是妈妈会抛下她离开,所以每天她心里都惶惶不安。

 

我觉得允美能和这样的妈妈生活很久,既没有寻死,也没有发疯,一直都默默地承受了下来,这本身就很不可思议。但是,因为允美心里创伤很深,治疗并不是很顺利。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她不断被噩梦折磨,对妈妈的愤怒、怜悯以及渴望等复杂的情感让她心情久久无法平复,使她彷徨了很久。然而,通过治疗,允美渐渐地消解了对妈妈的复杂情感,在她的脸上也渐渐出现了笑容。她意识到自己必须和妈妈分开住,于是决定离开家,开始一个人独立生活。到后来,允美开始慢慢原谅妈妈了。

 

“现在我好像有点能理解妈妈了。有时,还觉得妈妈挺可怜的。但是,我不会再回到妈妈的身边。因为妈妈还没有改变自己,她还是会伤害我。坦白地讲,我还没有信心抵抗。但是,现在开始我决定要原谅妈妈。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变得平和。我不想再因为对妈妈的埋怨和恐惧而继续折磨自己。一直以来,我满脑子都在想我和妈妈的事情,从来没有关注过属于我自己的生活。”

30

不要给别人伤害你的机会

 

当人们结党谩骂我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你们骂我,不会给我造成任何损伤;你们称赞我,也同样不会使我变得伟大。因此随你们的便吧。我将继续我的生活,我不会因此而有所损伤或变得伟大。

 

当面对别人的责问时,有的人尽管自己没有错,还是会选择道歉。他们极度不愿意和他人对立,所以通过先急忙道歉,来避免发生摩擦。然后他们会安慰自己说,与其发表自己的主张,不如听从他人的意见,那样心里会更加舒坦。

 

可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如果你一遇到矛盾就对对方说“这都怪我”“我错了”,也许能够暂时避免彼此争得面红耳赤的状况,也许当时对方心里会比较舒坦,但是这种只为避免一时的尴尬状况而放弃自尊心的选择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你又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要贬低自己呢?为什么你懂得尊重他人,却要把自己推进臭水沟呢?放弃自尊心会在你的心中留下伤口,长期折磨你。

 

31

没有人会“读心术”


人不断在发生着变化,每天都不可能是同一个人。因此,我们不能随便去判断或审判他人。我们责难或判断某个人就相当于用一个月之前或两个月、甚至几年前的已经无法使用的旧标准来衡量现在的这个人。谁也无法知道他的内心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他喜欢我?还是讨厌我?”“他跟我说这些话是出于什么目的?”“他真正想要跟我说的是什么?”我们时不时地会产生想要去解读他人心思的冲动。假如能够解读他人的内心世界,那么通过采取对方所希望的行为,不仅能够获得对方的心,而且还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们不断地试图解读他人的内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想牢牢抓住对方的表情或语气的变化,只要捕捉到蛛丝马迹,就会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编出各种“剧本”。“看他的眼珠子转向左边,现在肯定在跟我说谎”“看他脸红红的,而且坐立不安,肯定对我有意思”⋯⋯

 

但是,请不要妄想解读对方的心思,因为你的猜测大部分都是错的。例如,假设早上经过走廊的时候碰到了部长,而我很高兴地跟他打了个招呼。部长的表情不太好,于是我就武断地认为部长表情不好就是因为讨厌我;但实际上是部长今天早上一来上班就从其他客户管理那里接到项目进展出现问题的报告,所以心情非常沉重。像这样在缺乏充分的证据的情况下,单凭模糊琐碎的线索便随意判断他人心思的思维谬误,我们称之为“读心术”。

 

人们经常会对于公之于众的行为也要附加主观见解任意加以解释,更何况是谁也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世界呢?而且,从别人身上解读到的内容其实很多都是自己的想法。人都喜欢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误认为别人也有和自己同样的想法。

 

察言观色的行为会令对方紧张,使气氛尴尬。没有人会将重要的信息或自己的心里话说给不相信自己、怀疑自己的人听。试想一下,谁会愿意让自己的真心受到质疑呢?

 

32

批评应该对事不对人


请奖励那些对你说逆耳忠言的人,这将会是你所有投资中最英明的投资。

 

现在的年轻人无法忍受被批评,甚至无法忍受由于自己没有做好工作而受到的责备。他们认为那是对自己的责难,从而感到愤怒,产生忧郁。他们混同了自己做的事和自己的人格。特别是对于自尊感弱、对自己的工作抱有怀疑的人来说,批评往往被当做是一件伤人的事。只要遭到批评,他们就会把它当做是对自己的攻击,或认为被对方拒绝了,因此就会感到羞耻,从而陷入自卑的泥沼。受到批评的人很容易对批判本身非常反感,这样就会遭到更大的批评,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请不要将对事情的批评当成是对你个人的批评。上司对工作提出忠告,目的是为了让你能够更出色地完成工作。就像《塔木德经》(犹太法典)上说的那样,我们要“亲近那些责难和批判你的朋友,远离那些称赞你的朋友”。充满关心和爱护的批判虽然会让心情变得很糟糕,但是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它,因为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获得发展。如果只是爱听好话,那么最终你就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样一来自然也就会错失发展的机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让你接受一切批评。因为在那些针对你的批评当中,有的是出于善意的帮助,有的则只是在讽刺贬低你。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后者都是以伤害你为目的的。但是,无论射向你的批评之箭多么锋利,只要你不接受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假如对方送给你一份礼物,但是你不接受它,而把它原封不动地退还给对方,那么这份礼物就不属于你。只要自己不接受,那么不合理的批评也同样不属于你自己。因此,当遭到不合理的批判时,请一笑了之,不要再浪费精力。想打败想要伤害你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他不屑一顾。

 

33

最好忘掉你给别人提供的帮助


只顾节约,不懂得花钱,连亲戚也会背叛你,培养德行的根本在于享受无偿付出。请尽力帮助那些贫穷的朋友和窘困的亲戚。

 

“人”这个字,是两个人相互靠在一起的模样。它包含着一层意思,即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互相依靠、互相帮助。然而,有的人会抱怨很难做到互帮互助。

 

仁英不管有多累都不会说出来,总是竭尽全力独自去解决问题。其他人想要站出来帮忙,她也会极力婉拒,有时甚至因此而发火,理由是不想让其他人看见自己身处困境的样子。对于自尊心极强的仁英来说,接受他人的帮助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她认为请求帮忙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无能、依赖性强。仁英还认为接受了帮助就等于是欠了人情债,只有还给对方几倍价值的东西才能安心。

 

其实,仁英不愿意接受帮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她害怕自己如果接受他人的帮助,就会受到约束或者被对方随意摆布。她十分担心这样会丧失自由意志,所以极不情愿接受他人的帮助。

 

让人奇怪的是,面对他人的问题,仁英会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看到别人需要帮助,她就会立刻跑上去帮忙,而且非常乐意将自己拥有的东西拿出来和他人分享。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仁英的这些助人为乐的行为当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慢慢开始有些恼火。

 

人们在互帮互助的时候是最美的。事实上,能够帮助别人是一种祝福和幸运。所以在印度向乞丐行善的时候,给钱的人反而会说谢谢,感谢对方给了自己做善事的机会。

 

没有什么事比帮助别人更开心的了。通过帮助他人,我们能够感到“自己是一个好人”,从而获得自我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平衡。因此,帮助他人的行为能够有利于身心健康。

 

因此,如果你有机会帮助到别人,那么就请尽可能地给予最大的帮助。但是请不要期待得到任何回报,因为期待回报的瞬间,你或许会因为遭到背叛而感到愤怒,给予帮助而获得的满足感也会因此而消失。因此,请尽情地享受单纯给予帮助的快乐。帮助他人的事实本身就已经证明了你的为人比其他的旁观者更好,所以你绝对不会吃亏;如果你觉得吃了亏,那么就把它理解成是因为你能力比较强,所以别人需要你的帮助。能者多劳嘛!或许现在你觉得吃了亏,但是今后却得到了某种回报。

 

与此相反,如果你处在一个必须接受帮助的立场上,那么就抱着感激的心态,接受对方给予的帮助。即便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也应该感谢对方的心意,并且将这份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如果对方帮助你只是为了证明他的优越感,或是为了随意摆布你,这时请郑重地加以拒绝。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比你的自由意志更宝贵的了。

 

34

倾听才是最好的对话方式


毛毛懂得去倾听,她让愚蠢的人也能够突然深刻思考。这并不是因为她说了什么话或提了什么问题,让对方产生这种想法。毛毛只是静静地坐着,带着温暖的关心,全身心地去倾听对方的谈话。她只是睁着又大又黑的眼睛,默默地望着那个人。于是那个人就会产生睿智到连自己都惊讶不已的想法。

 

下面是我认识的一个前辈在美国参加实习医生课程时发生的事。那个时候,按照惯例每个实习医生都会分配到几位心理疾病患者,并为那些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当时其他白人员工都分配到了预后(指医生对疾病结果的预测)良好的患者,然而惟独前辈分配到的都是一些预后不良的患者。虽然前辈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感到愤怒,但是既然决定在这里完成实习医生的课程,他就只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6个月之后,全体员工聚在一起,评价患者们的治疗经过。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前辈被分配到的那些之前状态不太好的患者们病情有了极大好转。人们都无法相信这个事实,他们无法理解一个连英语都说不好,文化背景也截然不同的东方医生怎么能够做好精神治疗。突然有一位美国课长拍了下桌子,说了一句:

 

“Good Listening!”

 

前辈因为英语说得不够流畅,所以全神贯注地去倾听患者说的话,努力做到一字不漏,碰到不懂的单词就一一查字典,努力理解患者说的每一句话的正确含义。患者们被东方医生的这份真诚所感动,于是努力地接受治疗。最终,倾听的力量使患者的状态有了好转。

 

参加实习医生课程的期间,我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事。当我第一次以治疗师的身份和患者见面时,我一面倾听患者的话,一面努力去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然而,每当应该向患者说些什么的时候,我却总是因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而感到手足无措。

 

作为新手治疗师的无力感和欠缺感在我身上不断加深。一天。我向负责督导我的专治老师袒露了心声:“我不知道应该跟患者说些什么。我什么也做不了,只是听他讲,所以心里面总是想,要是患者能够碰上其他经验丰富、实力又强的治疗师该有多好⋯⋯”。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都江堰市天府大道聚青路口 蜀ICP备11027216号-1
新闻投稿:scgszyxw@163.com 联系电话:办公室:028-87282243 招生办:028-87277544 传真:028-8728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