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本、大学或课程出现之前,导师制就存在了,知识和智慧也得以流传下来。导师制发端于西方古希腊时代——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有时人们会混淆学徒制和导师制。学徒制相当于现在的实习制,这是中世纪时建立起的系统。如果你想成为裁缝、面包师或是商人,那你就得先成为一名学徒啦,在工作过程中锤炼技艺。两者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导师制并没有那么正式,也正是这一点让找到合适的导师变得困难。
大部分人都了解导师的价值,但想要找到合适的并不容易。直到走出校园,我才有了第一名导师。但是在过去的六年里,我很幸运地与三位杰出人士相遇。他们成为了我的导师,教会了我许多宝贵的东西。偶尔我还会和另外几个人交谈,过程中时常碰撞出思想火花,分享知识,他们对我来说也算是导师。所以导师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有多种类型。
如何寻找到人生导师呢?我总结了以下七点:
成为学习机器
考虑找导师之前,需要想清楚下面这两个问题:
●你致力发展的领域是什么?
●你对这个领域有什么深刻见解?
有些人还没有任何方向,就想要找到一位导师,这真的让我很惊讶。打个比方:如果你想在体育方面发展,找一个艺术导师就很奇怪(除非你想将艺术融合到运动里)。如果你想找一个人手把手教你如何过生活,那你不需要导师 — 你需要经验。而得到经验的唯一途径就是做事。你不能指望着有个人能教你所有事情 — 那不是导师要做的。
首先,你要决定在什么行业奋斗。其次,了解并学习那个行业的一切。在找到导师之前,你的导师就是书籍、学校、课程、YouTube视频以及各种资源(张辉:无需抱怨看不到 YouTube 的问题,其实有很多办法可以看,另外,国内的视频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了。)。
如果想找到一名导师,你需要具备基本的行业知识和生活技能。相信我,谁都不想当乳臭未干的毛孩子的导师的。
在踏上寻找导师的路途之前,对你的领域形成一套独特的见解。
锤炼自己的情商
由于导师制是非正式的一种关系,想要找到一名导师,你需要较高的情商。从不同的角度情商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我对它的定义是:别惹人烦。
如果你有了一名导师,你将会和她相处 — 由于这种关系并不正式,所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获取好感的能力(这里的好感并不是指男女之间的那种,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认可程度)。
在面试时,一些公司也会考量对面试者的好感度。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这个人面试成功,自己将会和他朝夕相处,所以他们会问自己这类问题:“我会想要和这个人一起出去玩吗?”
如果你不想变得招人烦,这里有一些小提醒:
●不要伪装自己
●不要觉得自己无所不知
●有诚实、谦逊的态度
●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
●讲故事
不要提要求
说点实际的吧!如果恰巧有一位你很敬仰、想要向其学习的榜样,那就试着接近她。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现可以给你提供指引的人。不要只是想着那些大人物 — 你的家人、朋友的家人、朋友的朋友等等。看看身边的人,与他们建立联系更容易。但别一上来就给他们打电话或发邮件:“你能做我的导师吗?这会让别人觉得你在想入非非。大部分人都不介意帮助别人,但谁也不喜欢一味付出。
第一次接触一个人时,形式要尽量简单,时间也不要太久。比如:问一个小问题或是称赞一下他们。不要一上来就提要求。
另外,千万不要给对方发邮件说,“我请你喝咖啡吧?想请您给我一些建议。”每个人都买得起咖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分享出有价值的见解。施展自己的魅力,让别人愿意花时间和你聊一聊。(张辉:记得我们以前屡次提到的“搭讪”技巧吗?)
提供价值
要是有人回应你了,就要想想接下来如何为他们提供价值。在网络上搜索他们本人或者他们公司的信息会给你一些线索。想提供价值,首先你得先做到第一点。如果没有知识和经验,你根本无法提供真正的价值。帮助他们,创造价值,提供一些主意,或者任何你能提供的——积极主动起来。(张辉:寻求导师帮助的第一步是帮助导师,这个道理很重要)
珍视他人的时间
记住:别人并不亏欠你任何,将来也不会。你寻找的应该是一种双向的关系。
如果你想约对方见面,请考虑对方的时间和地理位置是否方便。这会显示出你对学习认真的态度以及最重要的一点 — 你是一个情商高的人。
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正接近一位行业内非常杰出的成功人士,他肯定是那种对待工作很认真的人吧!在和他们相处时,你也需要变得同样有紧迫感和热情(这种态度是不能假装出来的,也不要为了炫耀而找导师)。
很早以前我的一位导师曾告诉我:“我遇到过很多烦人又消极的家伙,他们工作只是为了拿到薪水。和这些人在一起能有什么乐趣呢?”
每个人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这听起来是理所应当的,但实际并非如此。如果你能做到,你将会感染很多人!(张辉:这些年来,我最在意的下属和同事的品质就是“靠谱”)
保持联系
由于你不可能直接要求别人成为你的导师,你需要使用另一种方式!如果你感觉他们很享受和你相处的时光,你可以说:“这对我非常有帮助。如果你也有同样的感觉,我们是不是可以多多联系呢?”
请准备好被拒绝。有些人可能很忙或正专注在项目上。大大方方地告诉他们,你很理解,但是别就这样消失。试着之后发送一些有帮助的资料给他们。
让这些渐渐变成常态:我和我的导师每两三个月会见一面。期间,我们有时也会邮件往来 — 推荐书籍或文章,探讨问题等。
除非因为工作关系需要频繁交往,不然无需每周都和导师见面,你需要在得到建议后,学以致用。所以,留出时间来实践。但要和导师保持联络,发发邮件或者短信。
这些是我的一些小建议。我不能告诉你所有的答案,也不能提供一份地图,当然这类东西也并不存在。
寻找人生导师并不是一件正式的事情,也不要把它变得那么正式。要记住:它更像是朋友关系,并且最终,导师会慢慢变成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