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观——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
在当今高校,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很普通的现象了,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在20岁左右,已经是合法的公民、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在性心理和性生理上都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渴望爱情,而且中国高校的条例、条规上明确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因此,大学生谈恋爱本是无庸质疑的。但恋爱后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上的排他、波动,使恋人之间无休止的争吵,因情所困,放弃学业,悔恨终生;为了爱情大打出手,出现校园喋血事件。两人感情出现裂痕,脆弱的青少年选择了自杀来逃避即将破碎的恋情。等等这些都为大学生本应纯洁、忠贞的爱情涂染上了灰色的一笔,让社会在置疑:大学生是否应该在学习期间谈恋爱?在爱情与学业的选择上,孰重孰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现象的影响,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性解放” “性自由”。在这样的思想下,出现了恋爱不是为了婚姻,恋爱不是真情的表现。把恋爱当成毕业后发展的“动力源”;把恋爱当成大学期间排解忧愁的方法;把恋爱当成一种时尚,展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在解放思想的同时,忽视了道德、社会、法律的约束和谴责。这样的想法又为大学生本应正常的恋爱涂染上了不光彩的一笔。让社会又质问:这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出来的吗?
我作为一名即将毕业,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青年教师,在读大学的五年里(专科三年、本科两年)耳闻,目睹了大学生被情所困的痛苦为情所引发的种种暴力事件,因情而逝去的年轻生命……。因将来从事的工作将与大学生们经常交往,因此,如何去了解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们;如何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健康的成长,顺利的完成学业,走向成功是我的理想,是我的奋斗目标。想让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想让家长放心、社会放心,首要解决的问题即大学生恋爱观问题。这是重中之重。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性格孤傲、感情脆弱,如何去开导他们,帮助他们走出感情的误区呢?让不必要的痛楚事件减少,乃至消失呢?
我一直都有着将恋爱问题深刻研究的心愿,借此毕业论文的机会,通过对青年性心理、性生理的了解,查阅了大量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书籍;在网络上查阅了大量事实案例;摘录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论文精髓;再加之自己五年来在校期间的耳听目睹,身边的事例,自己的领悟,完成这篇论文。
研究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目的在于从生理、心理上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恋爱观的认识与态度,列举事例分析由于不正确的恋爱观而引发的诸多问题,以及西方思想、社会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大学生能认识爱情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顺利的度过大学时期,取得爱情与事业的 “双丰收”。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问题探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国外的“性自由”、“性开放”的影响,中国青少年心理成熟的阶段逐渐提前,但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得许多不健康、不成熟的恋爱观念产生。这种不健康、不成熟的恋爱观念将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心理、生理的成长;而且将影响国家对新世纪青少年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如同一个小型社会,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的不健康信息、社会的不良风气,使得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误区,当代大学生的新型恋爱观也油然而生。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属于思想意识形态成熟的关键时期。二十多岁的大学生正处在花季年龄,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追求人生的美丽时刻,希望去了解异性并得到异性的关注。实际上,早在中学时期,青少年们就产生了对异性向往、了解的性朦胧期和性思慕期,但由于受到家长、老师和升学压力的“压制”,那种感觉只能被压抑。进入大学以后,家庭的约束力骤然降低,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机会增多,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爱情”便在大学生们的心理迅速产生、发展。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当、正确,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恋爱观念是必要的。一、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恋爱观是异性之间生理、心理和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恋爱是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相对成熟的表现,心理学家林更茂和梅萍在其《析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对大学生性爱观的影响》书中,对上海十三所高校的1862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大学生受西方观念思想的影响,在“性开放”中模糊回答的占34.3%;只要有爱存在,一切都没有问题的肯定回答占29.2%。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社会外界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新型”的恋爱观念。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爱情,是人类开发心灵潜能的学校。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是小学生,懂得对方想要什么的人,是中学生,能使双方无遗憾的是大学生,再使双方都有成就的人,是研究生,不同层次的人,表明了人的心灵差异。”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思维、行为成长的阶段,能使双方无遗憾吗?多数大学生的恋爱是苦涩的、失败的。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表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度,由于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的缺乏,加之思想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完善。则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现状特点表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浪漫化。
1、恋爱过程简单化。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的恋爱也开始简单化,从思想上没有了以前固有的“审时度势”,恋爱观简单了起来。男生们已经不喜欢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心仪的女孩,他们就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追求的手段也由以前的“飞鸽传书”到现在的电话、短信、网络。女孩子们也没有了以前的“矜持”,当感觉还可以,不怎么讨厌的时候,便开始了恋情。
2、恋爱中片面化。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时,往往考虑的问题都比较片面,只考虑两个人在一起时的事情,如何让彼此的感情得到升华,而没有考虑到家庭、社会、周围事物的影响。往往在乎爱情的过程而不考虑结果,把爱情与婚姻相脱离。在一时的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有的同学则认为学习不紧张、空闲时间多,找个伴玩玩;有的大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则羡慕不已,自己也要寻求一份爱情,但想法都是片面的,都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做事不计较后果的心态。
3、恋爱中浪漫化。当代大学生恋爱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追求现实的快乐感,在两个人交往期间,往往把每个节日排成了时刻表,互相送礼物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红色的鲜花数量及求爱的方式让人触目惊心,在情人节及恋人生日的时候则是劳师动众的大摆宴席、精心准备让对方感觉到惊喜。但在浪漫的同时,恋人对爱情的成功却并不看重,甚至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
4、恋爱中理想化。当代大学生在其心理总有一种理想的恋爱模式,在思想上表现出理想化,在恋爱上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寻找对象,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进行交往,如果有一点与自己的模式不想符合,恋爱就即将失败,但往往在交往和寻求对象的过程中,有许多实际的因素,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不成熟,过于理想化,则忽视了实际的现实情况。最终导致不符合实际的恋爱。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正处在思想和意识形态趋于成熟的阶段,歌德诗云:“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直青春后期的青少年们,在性思慕期和性爱慕期的趋使下,对异性产生了好感。但在性心理上,却体现出不成熟的表征。
恋爱观的排他性。恋爱观的排他性表现在对恋人的控制和占有上,两个人在相处的日子里,在思想上、意识上排斥一切与对象相接触的事物,尤其是接触恋人的异性,不允许自己的恋人与异性单独的接触和交往。恩格斯曾指出:“性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恋爱观的排他性经常表现在热恋时期及感情不稳定时期。拥有这样恋爱观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排他性来捍卫自己的爱情,维持自己的爱情,恋爱观排他性充分表现出心理的不成熟和对自己的不自信。
恋爱观的冲动性。恋爱观的冲动性表现在两个人交往之间“性”问题和感情出现问题时的心理冲动。恩格斯指出:“如果不能结合或彼此分离,对对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不幸;仅仅为了彼此分离,对方甘冒很大危险,甚至拿生命来孤注一掷”使恋人为了爱而冲破一切枷锁和干涉,为爱付出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在情欲高涨和性爱激发时,恋爱观又会冲破一切。冲动的发生越轨行为,而不考虑后果。
恋爱观波动性。恋爱观的波动性表现在交往两个人思想上的波动,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思想上比较孤傲和脆弱,遇到问题时,不愿意与别人分担,表现出极端和消极。冲动性较大,恋爱观的波动性使当代大学生在恋爱中,表现出极其不稳定的状态。热恋中的男女,感情波动大。热时可达白热化,冷时可骤然降到零点;高兴时喜笑颜开、手舞足蹈;懊恼时垂头丧气,对方的一言一行都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有时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尤其感情脆弱的青年们,容易出现自杀、他杀等伤亡的后果。2007年4月16日就读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韩国人赵承熙,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哈珀楼为女友的分手进行XXX击事件,打死32人后自毙。
恋爱观幻想性。从15~16岁之后,青少年则进入了异性向往期。在对异性产生好感的同时,形成了一个或几个的异性“理想模式”,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赖和爱慕,产生了恋情。按照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一个正常人从初中开始就需要学会建立异性友谊。因此,在初中、高中阶段的青年们,在老师、家长和学业的压力束缚下,抵不住对异性的好奇,萌生了爱情。所以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年们开始了恋爱,这与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恋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了低龄化。年轻人的心理永远都有美丽的幻想,想象着自己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当他们确立关系后,便常常独自一人或两个人在一起幻想着未来,憧憬美好的明天,编织他们理想的梦,甚至开始了性幻想。但有时却与实际脱离,当幻想醒来的时候,发现和幻想中的不同,发现原来在对方的身上还有那么多的缺点,这时感情出现问题,两个人的感情逐渐淡化,慢慢走到尽头。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发育相对滞后,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稳定,学业基础还不够牢固,社会阅历还相对缺乏,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大学生已到达恋爱的时期,但未必能很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引发出许多争议问题,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恋爱观形成的时期是在性心理和性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加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熟的同时,形成的恋爱观念。青少年在青春后期即二十岁左右即进入了性心理和性生理逐渐成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青少年在大学生求知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在逐渐的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恋爱是大学生性心理和性生理发展的产物,恋爱是追求爱情的行为,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一个人对爱情的追求,只有当性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有的。但恋爱观则是性心理的具体表现,因此大学生恋爱观形成的时期即性心理开始的的时期,即青春期开始的时期。
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还受到了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
1、用爱情转移思想上的空虚。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出现了理想的真空地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当的动机,出现错误的心态。
2、恋爱观上表现出择偶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他(她)能不能给我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他(她)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3、思想上不成熟、不稳定出现矛盾冲突。两个人确立恋爱关系以后,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这是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互相猜疑和不理解、不包容所导致。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里人和周围人的关心和宠爱,不能容自己有一点的被伤害,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思想上往往更多的是索取。当对方的举动和语言或是行为有不当之处时,就会毫无顾及的开始争吵,这是恋爱观不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自己不信任的态度。
4、好奇心较重,存在试一试的想法。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性交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5、只在乎爱的过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在毕业之前,很坦然的提出分手,理由也自然是相当的简单,“我对你已经没有感觉了”、“我们俩不合适”等坦然的话语,对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6、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
7、认为爱情与事业不相冲突。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可能相提并论,就算是有联系,也不可能耽误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
8、把物质条件看成爱情的基础。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可靠、又安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
9、认为爱情本身是一场游戏。新型的恋爱观逐渐把恋爱的场所网络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恋成为了新的恋爱方式。在网络中,可以隐瞒自己的年龄、性别、地点、长相。这种隐蔽而又可以解放自己情感的方式,吸引着无数的青少年。网恋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时尚的活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往往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而陷入网恋不能自拔。空闲的时间多了,上网方便的大学生自然对这样方式的恋爱趋之若鹜。
大学生网恋包括了游戏型、感情寄托型、追求浪漫型、表现自我型、追求时尚型、随波逐流型。任何一种类型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抛弃了“恋爱是为了缔结婚姻”,把恋爱当成一种网络游戏,在游戏中进行情感交流,可以把社会统统抛在脑后,以模糊的性别和身份,把所有的事情当作游戏。
(二)当代大学生不当恋爱观的形成原因
大学生恋爱现象在全国各高校比较普遍,大学生谈过恋爱的或正在恋爱的比例高达80%,认为谈恋爱是正常的身心需要的占46%,而且认为只需要两厢情愿,一切都没有问题。这些数据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促成大学生恋爱与爱情观念转变的因素很多。
1、升入大学后,思想上的自由感和孤独感决定的
导致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恋爱并非志趣相投、兴趣相吸、身心相悦,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精神上的空虚,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学习的环境大多是初中、高中在“家门口”接受教育,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考上大学以后,则开始了异地离乡的求学道路。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因此,恋爱可以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寄托和情感的满足,在自由而充满时间的空间里,异性交往逐渐增多,也逐渐将异性之间的友谊转变成了爱情。当郁闷的时候有人陪在身边,也有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青少年从初中就开始了异性的向往,渴望被异性关注、与异性交往。但那时也是学习最关键的时刻,在“家门口”接受教育,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家长的高压强制下,谈情被视为雷池,不能跨越一步;在学校,只要与异性多一点交往,就会被老师扣上“早恋”的帽子,家长和老师的双高压抑制着学生的情感正常发展。此外有着升学压力的学生们,心里也怕自己在情感上出现问题,影响了自己的未来。进入大学以后,生活、学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更,属于自己的空间有了,时间多了,爱情的闸门打开了,爱情开始了。
2、独生子女的孤傲、任性的性格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中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家一个孩子,父母把所有的爱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一个人的身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已经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只要孩子想要的,父母都会尽力去满足。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则养成了孤傲、任性的性格。他们往往不懂得什么是理解和宽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共性。在情感上,他们表现出来的也同样是任性与孤傲。开始恋爱的他们,则会用从小到大养成的“脾气”来与对方交往,在思想上只要求对方付出,不懂得奉献;在行为上只会索取,不会互助。因为一句话而大打出手,提出分手的比比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听到“我愿意”。在这样孤傲、任性的性格下,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呈现出波动性、幻想性、排他性、冲动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来极端和消极;在争吵和失恋后,处理的方法往往让人不能想象,甚至出现伤亡事故。大学生的任性使得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愿意与家长进行沟通,但恋爱是个很严肃而重要的问题,家长的意见会给孩子起决定性作用,同样家长的做法与态度也将影响孩子的恋爱观念。一些世俗的门当户对、外表长相、工作家庭充分的表现出了家长的主观意愿,表现出了择偶的不符合现实和恋爱中思想的的纠纷。在从小宠爱的同时,也会给孩予以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大学寝室的生活里,不服输的心理也伴随着大学生寻求伴侣。从众心理、依赖心理也油然而生。
3、社会外界的不断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信息中的垃圾信息对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增多,网络信息则迅速、及时的感染着学生,当然网络的主流上好的、健康的、积极的,但不能否认,网络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消极颓废,黄色下流的信息,侵害着性心理和性生理逐渐成熟的大学生们,使他们的心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性解放”“性自由”,这些错误、庸俗、虚假的未经过过滤的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们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感觉到一切都是新的,经过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学府,憧憬着未来的同时,也同样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同寝室的几个人逐渐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每到休息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孤身在寝室,走在去教室、图书馆的路上,看见的都是成双成对的同学们,这时候思想上的反思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学生还会承受不住周围人的冷嘲热讽,“某某能力太差,某某水平不行,都这么久了也没有人要”之类的话语更是刺痛着学生的心,“告别单身”成为了他们的爱情宣言,在这样的心态下寻求的爱情,怎能成功!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大学生的扩招,就业难成为了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重要问题。功利性、权利性的社会风气也进入了大学的校园。现在的大学生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把“现实”摆在首位。在谈恋爱的时候,大学生也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了自己寻找的“另一半”身上,让自己少奋斗几十年。“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在大学生的恋爱观中比例也日益增多。在我的同学里就有这样一个女孩,在某一重要考试之间找了一男友,在男友的帮助下,顺利的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在拿到通知书的同时提出与男友分手。大学生也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认为“性”是“恋爱”的基本保证和基础,既然爱了就一切都可以放弃,不考虑后果和影响。有的女孩为了留住自己的爱人,用贞操换永远。这样的结果只有枯涩和悔恨。社会不良风气中还有享乐主义,有的女同学为了让自己“美起来”他的恋爱观模式成了谁有钱我就和谁好,年龄、家庭都不重要。用自己所谓的爱去换取物质,这样的恋爱观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爱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字眼,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象征着纯洁、忠贞、美好和神圣。是男女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最热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爱情以人的性生理发育为前提,以人的具有社会内容思想感情为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还有许多不足,人生观不够稳定,学习基础不够牢固,但大学生迫切渴望爱情,但不能正确理解恋爱的含义。因此,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大学生减少走“弯路”,进“死胡同”是必要的。
(一)充分认识到爱情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