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人际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图书馆>>人际心理>>正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5-04-29 16:13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

1.网络人际交往的全球性和超时空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可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性的需要、归属需要、获得成就的需要、自我表现和自我超越的需要。网络交往可推动青少年人格向独立性、平等性、个性化和开放性发展翻。在国内调查中,大学生认为网络可扩大交往范围,填补心灵空虚的占51.7%。国外的研究发现互联网作为社交工具,增加了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嘲。在传统交往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囿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网络社会的大学生却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让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真正实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它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在数秒之间找到多年挚友般的倾心感受,而免去了彼此的客套、试探、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另外,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地位、身份、外貌美丑等传统人际交往因素的限制,建立更为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2.网络人际交往的隐密性。克服现实交往中的尴尬和羞怯等网络中每个人以网络代号的身份(网名),通过网上聊天室、BBS、甚至你自己的个人主页,在无数陌生的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面前,无拘无束地毫无顾忌地充分展示你的个性色彩。聊天室中你随时可以找到陌生的异性网友聊天,随意地聊几句,聊得来就继续,聊不来则随时可以中断,一走了之。这中间甚至无需什么开场白或客套话,就可以直截了当,直奔主题,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或问题。所有这些活动,均因为网络交往的隐蔽性所致。网络人际交往的隐蔽性,使得人际交往变得无拘无束,人性中的情感交流的本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克服现实交往中的地位、身份……等不平等性和利益的冲突友情的基础是平等、互惠的,是平等基础上的互惠。这种平等首先是在精神地位上的平等,其次是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这两点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很少能同时具备,而这在网络世界中只是轻而易举的小事;另外,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无不事先就局限在双方特定的身份关系中,如亲戚、同事、上下级、同学关系等等。在网络交往中,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何等显赫、或者是家财万贯,但到了网上你同其它任何人一样无任何特权,只不过是一个符号(网名)而已,其他一切都被省略,都集中到了语言和思想的交流上了。

4.网络人际交往的虚拟性和神秘性。克服了现实交往中的直接、刻板。增加朦胧感和浪漫色彩网络的神秘和虚幻,使网络具有了挡不住的诱惑力和吸引力;网络空间的距离会使人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为想象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网络中的虚拟群体允许使用匿名,可把原来不能表达出来的情感表达出来,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志”,产生一种群体的归宿感,增强自我接受。匿名的互联网环境还可为内向与神经质的人提供一个感觉较为安全的讨论平台,相应降低其情感上的孤独。网络的广阔空间为爱情之花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两个人在网上交谈,在表达情感是更加热烈奔放,即使是性格木讷的网友,这时也变得温柔缠绵。许多其貌不扬的人在网上有了充分展示自己魅力的机会。网络的神秘性还过滤了金钱、容貌、身份、家世等外在条件,没有了国界、地域的限制,而且它很少涉及到房子、收入等实际生活问题,摒弃了世俗的偏见,两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爱的世界里,使得网络爱情更加浪漫,在这个远离世俗的网络空间,爱显得格外纯粹,更加动人明。此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大学生参与其中,只是一个数字符号,因此在人前的面具被摘除了,真实的内心得以袒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郁与苦闷在这里尽情倾诉,种种扭曲与病态心理可以尽情展现。这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1.网络人际交往间接性。淡化了现实生活横向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失去传统的亲情、友情上交往是以文字为载体的间接**往,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之间现实的直接型交往内涵。许多大学生往往面对网络,可以与陌生伙伴侃侃而谈,但却回避直接接触。一些大学生整日与电脑打交道,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泊,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他们感到在网络世界获得快乐比现实世界多,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从而减少参与日常社交活动的时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倾向在信息网络中寻找安慰。这种网络交往逐渐使他们丧失现实交往的技巧,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变得紧张、孤僻、冷漠、失去传统的亲情、友情等。

2.网络人际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及其间接性容易引发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网络里的聊天室等虚拟社区以匿名或化名方式进行的网络交往既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甚至也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这使很多大学生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不仅自己撒谎面不改色,对他人言论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网上人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使学生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因而可能在网上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而一旦在网上经常性的表现逐渐固定下来,并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别时,就会出现大学生攻击型人格、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从大学生网上交往来看,不少大学生在网上是活跃分子,但现实中的他们却是性格内向者。事实上,网络为性格内向者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大舞台,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台下”变得更加内向,特别是一些性格孤僻者一旦发现在网上寻找知己比现实更容易,就会沉溺其中,下网后就变得更加失落,远离周围的伙伴,更不愿与人交往,长期下去导致双重人格出现。同时,网上交往角色的频繁变化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多重人格,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们丧失独立人格。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网络交往可使人格虚拟化、封闭化,可使人格发生变异和迷失/3]。国外10.6%的被试同样报告了网络人际交往也有类似的负面影响。

3.网络人际交往主体的弱社会性和弱规范性,容易引发大学生的焦虑心理网络交往主体不再是现实中受社会传统和规范约束的行为者,他们自由自在,无所不为的网上行为特征,使网络安全显现出来。他们时刻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被偷窃;担心电子邮件后面的病毒;担心从网上走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的陌生人”。在层出不穷而又形形色色的网络病毒、黑客和其它犯罪搞得人们应接不暇、身心疲惫。大学生因上网而引发的安全焦虑已经相当普遍。另外,对女大学生进行情感纠缠和性骚乱行为随处可见;网上暴力和网上黑客事件也经常发生等等,有些大学生因害怕网上个人隐私密码和自己的电子邮件被别人打开偷看,或是担心自己的电脑遭受网络病毒破坏和黑客攻击,特别是面对网上恐吓、暴力、欺诈、或是陷入“网恋”陷阱和遭受网上性骚乱时,经常会感到惊恐不安和无所适从,产生安全焦虑。

4.网络人际交往的虚拟性和真实性,容易使异性发情感问题,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网络交往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性和真实性并存的情感环境。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大胆而直接地与异**往,但另一方面,这种真真假假、半真半假、时真时假的交往,则又给大学生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专家预言“互联网在将来会成为风流韵事的重要发源地‘。大量的事实表明,网络爱情起源于网上的偶然相遇和突然迷恋。网上的偶然相遇虽不是面对面的,但通过电脑(文字或语言聊天室)聊天等方式也能彼此密切注视,最大化地相互间感知和审视,往往也会出现”一见钟情“。这种网上的”一见钟情“是一种理想化的情感状态,常常是不成熟的。从大量的网上调查来看,大学生交往的情感问题不外乎这几种:一是在现实中遭遇失恋或其它挫折时,上网寻求心理寄托和解脱。二是对网恋虚幻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从而过分相信网恋,付出太多,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三是出于对网恋真实性一面的不信任,从而游戏感情。四是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缺乏责任感,使婚外恋和多角恋正越来越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实践。五是现实时空的局限,使网恋的成功率较低,从而造成感情投入后的情感挫伤。可见,网恋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指导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教育对策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应该倡导大学生对网络人际交往的批判性思维,正确引导他们进行网络人际交往。

1.大学生要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作用大学生在肯定网络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之时,要正视网络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尤其对”网络人际交往成瘾症“的消极影响要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专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认为:”过分迷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患者的行为与吸毒成瘾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可见,网瘾问题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视。

2.大学生要自觉确立正确的网络人际交往观念网络人际交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但大学生要学会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不要沉溺于脱离现实的虚幻网络世界,把网络人际交往当作逃避生活问题或者调适消极情绪的主要工具。

3.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用”脑“和理智上网的习惯首先应科学安排上网时间,明确网络人际交往目标。上网之前应把具体要完成的工作列在纸上,避免成为”网络人际交往的迷途羔羊“。其次,要控制上网余建林:浅谈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操作时间,每天操作累积不应超过5个小时,连续操作1小时后,应休息1O分钟左右。再次,应设定强制关机时间,准时下网。

4.大学生要培养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学会用转移和替代的方式摆脱网络人际交往成瘾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个人能力;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会一味地躲在虚拟世界中,逃避失败与挫折。程度较重的网络人际交往成瘾者,可以通过多种心理治疗法达到治愈目的。比如直接隔断法或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同时,要学会劳逸结合,用每个人所特有的嗜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自注意力,使其暂时忘记网络人际交往的诱惑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5.大学生要自觉增强网络人际交往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网络人际交往同现实人际交往一样,不可能是一片净土。欺骗、色情、人身攻击、反动言论等都可能使大学生受到伤害。大学生一定要自觉遵循网络人际交往的”游戏规则“,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不良网络行为;自觉接受道义、自律和网络规则的约束,努力倡导网络人际交往的自尊、自爱、自律、自觉的新风尚。此外,学校、社会、家庭应营造良好的网络人际交往环境,建立网络人际交往安全体系,使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都江堰市天府大道聚青路口 蜀ICP备11027216号-1
新闻投稿:scgszyxw@163.com 联系电话:办公室:028-87282243 招生办:028-87277544 传真:028-87282095